摘要:王增武說,天津、北京等腹型肥胖率高於周邊可能是因爲這些地區經濟更發達,人們的食物以精、細、肥、膩等類型居多,且大部分人從事腦力勞動,體力活動少,攝入的總熱量太多而消耗太少,這就直接導致了腹型肥胖。這次調查以腰圍爲標準,可瞭解全國範圍內人羣內臟脂肪的沉積情況,研究中將腹型肥胖定義爲“男性腰圍≥90釐米,女性腰圍≥85釐米”。

原標題:中國研究團隊針對44萬人的研究:我國三成居民腰太粗

       來源:生命時報

天津人腰最粗,海南人最苗條,腰粗比其他肥胖危害更大

《生命時報》第1360期頭版

受訪專家: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王增武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潘清蓉

食物匱乏、憑票供應的年代已漸漸遠去,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越來越多的人卻出現了肥胖問題。即使年輕人,不少人也囤着“一坨”小肚腩。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高潤霖院士研究團隊針對我國超44萬成年人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我國近三成居民都是“大粗腰”。研究人員結合地域分佈描繪出了我國的“粗腰地圖”,粗腰人羣呈現出北方多南方少、西部多東部少的特徵。

腰粗呈現北多南少、西多東少的特點

肥胖主要分爲腹型肥胖和全身性肥胖。腹型肥胖指腰腹部脂肪堆積較嚴重,內臟脂肪多,俗稱蘋果型身材,表現爲“大粗腰”。全身性肥胖指全身脂肪均勻堆積,身體最粗的部位在臀部,也稱梨型身材。上述研究採用的是分層多階段隨機抽樣方法,於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抽取了全國31個省、超過44萬例代表性的人羣,研究估計,我國18歲以上的居民中,有29.1%(2.778億)的人是大粗腰,其中男性佔28.6%(1.40億),女性佔29.6%(1.38億)。

參與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王增武說,全國肥胖調查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多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作衡量標準。這次調查以腰圍爲標準,可瞭解全國範圍內人羣內臟脂肪的沉積情況,研究中將腹型肥胖定義爲“男性腰圍≥90釐米,女性腰圍≥85釐米”。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發現,肥胖者(BMI≥28)中87.9%都是腹型肥胖,BMI正常(18.5~23.9)甚至消瘦的人(BMI<18.5),腹型肥胖的比例也分別佔到7.9%和2.6%。

從地域上看,“大粗腰”的分佈整體呈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的趨勢。東北、西南和東部地區的粗腰人羣較多;中部、南部地區,特別是長江以南地區,相對較少。天津、西藏、北京、山東、黑龍江、河南是“粗腰重災區”,腹型肥胖率分別爲52.3%、46.2%、45.0%、40.9%、40.5%和38.4%。腹型肥胖率最高的天津是最低的省份海南(10.4%)的5倍多。不過,有些相鄰地區的腹型肥胖率也有差異。比如新疆的腹型肥胖率(35.3%)比相鄰的西藏低10.9%;而河北的腹型肥胖率(35.5%)比臨近的北京、天津分別低9.5%和16.8%。

美國的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顯示,美國20歲以上腹型肥胖人羣佔比爲57.2%,雖然這一比例比我國的29.1%高很多,但英國《柳葉刀》和美國《保健事務》等雜誌近年的數據都顯示,中國肥胖人口增幅已超過美、英、澳大利亞等肥胖大國。王增武補充說,我國肥胖總人口數已位居世界第一,且增幅很大,十分令人擔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7年的數據顯示,1992~2015年,我國的肥胖率從3%上升到了12%,據此推斷,全國腹型肥胖人數也在過去的20年裏翻倍增長。

  腰粗與冠心病、糖尿病及多種癌相關

這項研究顯示,吸菸、飲酒、心血管病家族史等,都與腹型肥胖顯著相關,55~64歲人羣的腹型肥胖率最高。王增武說,天津、北京等腹型肥胖率高於周邊可能是因爲這些地區經濟更發達,人們的食物以精、細、肥、膩等類型居多,且大部分人從事腦力勞動,體力活動少,攝入的總熱量太多而消耗太少,這就直接導致了腹型肥胖。此外,傳統的飲食觀念也成爲腰粗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東北地區和西藏。這些地方冬季漫長寒冷,以前的人們經常上山砍柴、幹農活,爲了保持體力,就會多喫些肉類來積蓄熱量,喝些酒來刺激身體發熱,進而禦寒。如今,人們的身體活動越來越少,但這種飲食偏好延續至今,這致使很多人的熱量儲備過高。相比而言,同爲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腹型肥胖僅在16%~25%之間,這與當地精緻少食的傳統飲食觀念有關,再加上氣候因素,人們被動出汗多,腰粗的較少。

“‘粗腰地圖’的分佈與各種慢性病的分佈十分相似。”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潘清蓉說,腹型肥胖比全身性肥胖更難減,且危害更大。全身性肥胖者的脂肪多在皮下,脂肪密度相對較低,通過運動比較容易消耗掉。但腹型肥胖者的內臟脂肪密度較高,難消耗,且他們體內的膽固醇、 甘油三酯含量更高,與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徵的相關性更強。

有研究顯示,腹型肥胖者比全身性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風險高6.6倍。美國《更年期》雜誌顯示,腰圍≥85釐米的人患上冠心病的風險明顯高於BMI>25的人。韓國嘉泉大學附屬醫院肥胖研究小組完成的最新研究顯示,腰圍與23種特定部位癌症存在相關性。研究人員表示,腰圍越粗,內臟出現癌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最突出的是腎癌和甲狀腺癌。與最小腰圍組(女性≤68釐米,男性≤76釐米)相比,男女腰圍超標者罹患腎癌的風險分別增加110%和91%;男女腰圍超標者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會分別增加127%和62%。此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在不考慮男方腰圍的情況下,女性腰圍超過88.6釐米(約2尺6),其夫妻雙方生育能力下降23%~36%;女方腰圍正常的情況下,男方腰圍在94(約2尺8)~ 101.6釐米(約3尺)的夫妻,他們的受孕率降低50%。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也曾有報告稱,腰圍每增加1英寸(2.52釐米),患癌症的風險就增加8倍。

如何控制大粗腰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人口的肥胖率就以每十年增長1.5~2倍的趨勢迅速增長,如果不盡快採取措施,相關疾病帶來的負擔和損失將是巨大的。”王增武說,我國正在實施“健康中國2030”的大戰略,其中就有與控制肥胖相關的合理膳食行動和全民健身行動。我國也可借鑑一下腰圍控制較好的日本的做法。日本厚生勞動省規定,腰圍超標者必須檢查血糖、血壓、血脂,若其中一項不合格,將被列入代謝綜合徵危險人羣,兩項不合格則爲代謝綜合徵患者。這些人要在3個月內自行減肥;若減肥失敗,必須接受飲食控制教育;再過6個月仍然超重,則要接受再教育或自動離職,企業也會跟着受罰。

除政府推動外,個人重視腰圍控制最爲關鍵,成年男性腰圍應小於85釐米,女性應小於80釐米。第一,升級飲食觀念。地處高寒地區的人們,特別要注意減少肉類和酒精的攝入;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們對喜歡的食物要有所節制,減少加工和高油高糖食物的攝入。第二,創造機會運動。飯後最好站立或散步30分鐘,平時要有意識地創造運動的機會,比如走路、騎車上下班。

潘清蓉說,減脂是全身性的,不會只減腰圍,在將BMI維持在18.5~23.9區間的基礎上,加適當的腹部運動可起到收腹塑形效果。推薦大家做一種HIIT訓練(高強度間歇訓練),即多種徒手訓練組合,比如高抬腿跑、原地開合跳、深蹲跳、兩腳交替箭步蹲、深蹲、平板支撐等,每組動作做1分鐘,間歇20秒,做兩三組循環後再換另一組動作,每次只要堅持訓練20分鐘以上就會起到效果。需注意,每週減重不應超過1~2公斤,體重下降太快不僅影響健康,還容易反彈。對於重度肥胖患者,除了生活方式干預,還可考慮藥物治療和手術減重。對於合併糖尿病的肥胖患者,可優先選擇兼具降體重作用的降糖藥物,包括二甲雙胍、α糖苷酶抑制劑、SGLT2抑制劑或GLP-1受體激動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