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

虎牢關下,張飛一聲大喝,徹底激怒了呂布,由此引發劉關張三兄弟與呂布之間的一場殊死搏鬥,劉關張三兄弟從此開始名揚天下。

以上情節出自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是小說中最爲經典的場景之一。在小說中,呂布一開始爲了寶馬和錢財殺死義父丁原,率軍投靠董卓,認董卓爲義父,後來又爲了貂蟬,殺死董卓。這種行爲着實令人不齒,因此被張飛罵爲“三姓家奴”。

不過在史書典籍裏,並沒有關於呂布“三姓家奴”的說法,而且呂布也沒有認丁原爲義父。那麼羅貫中爲什麼要在小說中將呂布描繪成“三姓家奴”的反覆小人呢?其實,翻開史書,查閱下呂布的生平事蹟,就會發現,歷史中的呂布,他的爲人處世比演義小說中描述的更加令人不齒。

呂布出身貧寒,早年因爲其弓馬嫺熟、勇武威猛而在幷州任職。後來得到刺史丁原的賞識,徵召他爲主簿,而且對他十分親近。主簿雖然是文官,但是權勢頗重,是主官的心腹佐吏,常伴主官左右,經常參與機密要事。丁原對呂布的待遇不可謂不高。不過就算如此,在董卓的利誘之下,呂布還是毫不猶豫地殺死丁原,投靠董卓。

當時,董卓以弱兵佔據洛陽,正是躊躇滿志之時,似乎忘記了丁原的前車之鑑,不僅與呂布結爲父子,爲了自身安全,還經常讓呂布護衛自己左右。但是董卓脾氣暴躁,有一次,因爲一點小事,就對呂布投擲手戟;而呂布也不是一個安分的人,在保護董卓的期間,與董卓的侍女發生了關係。呂布害怕董卓發現後殺死自己,在王允的勸誘之下,親手殺死了董卓,又一次背叛殺死自己的主君。

呂布這一次背叛,得到的利益十分巨大,王允任命他爲奮武將軍,持假節鉞,儀比三司,進封溫侯,與王允兩人共同主持朝政。好景不長,不過短短兩個多月,董卓舊部李傕、郭汜等人就攻破了長安。呂布只好狼狽地逃離長安,去投奔袁術。

呂布覺得自己殺死董卓,有幫袁術報仇的恩情,認爲袁術一定會接納他。結果正好相反,袁術厭惡呂布反覆無常,不肯接納他。呂布沒辦法,只好北上投靠袁紹。袁紹當時正在與張燕交戰,於是選擇接納呂布這支生力軍,聯合呂布打敗了張燕。戰後呂布仗着自己的戰功,開始驕縱起來,放縱部下將士到處擄掠百姓。袁紹因此對呂布開始憎惡起來,決定派甲士暗中除掉他。呂布對此也察覺出來,於是又開始了流浪之旅。

時來運轉,公元194年,陳宮趁曹操出兵攻打陶謙的時候,勸說張邈迎呂布進兗州,尊呂布爲兗州牧。呂布自此結束了四處寄人籬下的窘境,成爲了一方諸侯。一年的時間不到,呂布就被曹操打敗,逐出了兗州,只好去徐州投靠劉備。

嚐到一方諸侯滋味的呂布,怎麼可能再願意寄人籬下呢?哪怕劉備好心收留無人可走的呂布,呂布也沒有絲毫的感激之心。公元196年,袁術率軍攻打徐州,劉備在前線與袁術軍交戰,後方的呂布在袁術承諾的二十萬斛大米的誘惑下,反戈一擊,攻打下了劉備的大本營下邳,俘獲了劉備與其將士的家眷,導致劉備的部隊軍心大亂,敗給了袁術。呂布在佔據徐州,自己成爲君主之後,沒有主君可以背叛了。於是,呂布將背叛的目標換成了盟友,先後在曹操、袁術之間背叛、和好,一直徘徊不定。

終日打雁,終被雁啄,一生都在背叛別人的呂布,在危難時刻,終究被部下背叛。下邳城在被曹操圍攻三個月之後,呂布軍中上下離心,其部下侯成、宋憲、魏續反叛,綁住大將陳宮出城投降,呂布見大勢已去,只好自縛出城投降,最終在劉備一句“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中,被曹操下令絞殺,結束了一生。

從歷史上的記載來看,呂布的爲人狡詐反覆、卑鄙無恥到沒有底線的程度,難怪羅貫中會反感他,在小說中借張飛之口嘲諷他是“三姓家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