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爲清代皇室後裔,啓功先生從小經歷了正統的書法教育,啓功先生6歲入私塾,初學唐代歐陽詢楷書《九成宮》,11歲開始學習顏真卿楷書《多寶塔碑》,20歲得到一本趙孟《膽巴碑》,學習了一段時間,由於當時啓功先生主攻中國畫,很多人對他的畫十分讚賞,但是繪畫上落款的書法水平卻一般。除了這些啓功先生提到的書法家,其實啓功先生臨摹的範圍是很廣的,遠遠不限於這些字帖,我有他的一本臨摹作品集,裏面基本囊括了啓功先生主流的臨摹作品,不僅包括他一直推崇的“二王”一路的帖學書法,比如:王羲之、王獻之、張旭、懷素、顏真卿、米芾、趙孟、董其昌等等,還包括一些和啓功先生書法風格並不相符的作品如《張猛龍碑》、《大字瘞鶴銘》等等。

啓功先生的草書作品,我們瞭解的啓功太片面,不少人唱衰啓功書法,殊不知這纔是真水平。

啓功(1912——2005), 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當代著名書法家、教育家、鑑定家、古文獻學家、紅學家、國學大師。


我們印象中的啓功先生書法往往過於刻板和固定,簡潔乾淨的筆畫,瘦長的結構,明快的書法用筆,寫一幅“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然後配上“啓功”兩個字,就是一幅啓功書法了,其實,啓功先生的書法也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他有着深厚傳統帖學臨摹功底,對於書法、繪畫的人文和藝術內涵有着深刻的理解,能榮登書壇泰斗,靠的可不僅僅是他的行楷書法。


啓功先生在書法臨摹上所下的功夫,也不是一般書法家可比的,加上他文化以及書法家協會等部門任職,還同時從事着鑑定工作,能夠看到的古代書法真跡、名品,更不是平常人所能及的,這些都爲他書法風格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爲清代皇室後裔,啓功先生從小經歷了正統的書法教育,啓功先生6歲入私塾,初學唐代歐陽詢楷書《九成宮》,11歲開始學習顏真卿楷書《多寶塔碑》,20歲得到一本趙孟《膽巴碑》,學習了一段時間,由於當時啓功先生主攻中國畫,很多人對他的畫十分讚賞,但是繪畫上落款的書法水平卻一般。


於是,啓功先生開始練習書法,接着又選擇學習了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唐代智永的楷書《千字文》,晚年的啓功先生十分珍愛唐代書法家柳公權的楷書,據啓功先生自己描述,是爲了增強自己書法字體的筆力,因爲唐代柳公權的楷書以“骨力”見長,被譽爲“顏筋柳骨”。


啓功先生曾寫過一首絕句來描述自己學習書法的過程:“ 初學趙董後歐陽,晚愛誠懸競體芳偶作擘窠釘壁看,旁人多說似成王。”從這首詩可以大概看出啓功先生學書歷程,人認爲他的書法是學習成親王,啓功自己則說:我一次也沒有臨過。


除了這些啓功先生提到的書法家,其實啓功先生臨摹的範圍是很廣的,遠遠不限於這些字帖,我有他的一本臨摹作品集,裏面基本囊括了啓功先生主流的臨摹作品,不僅包括他一直推崇的“二王”一路的帖學書法,比如:王羲之、王獻之、張旭、懷素、顏真卿、米芾、趙孟、董其昌等等,還包括一些和啓功先生書法風格並不相符的作品如《張猛龍碑》、《大字瘞鶴銘》等等。


啓功先生草書《臨皇帝內景經》

雖然在主題風格上,啓功先生選擇了清朝末年以來的柔美的帖學書風,這是和他的出身以及學習歷程分不開的,但他還是很包容的,也能夠去碑學書法中去汲取營養。


在書體的選擇上,啓功先生展示給大衆的是行楷書、行書爲主,但是在平時的臨摹訓練中,他所涉及的範圍遠遠不止於行書和行楷書,草書、狂草、篆書、隸書都有涉及,書法臨摹的兩個要素,深度和廣度,啓功先生都做到了。


而我們日常瞭解的啓功太片面,他給我們呈現出來的書法的精彩,遠遠不是網絡上幾幅高仿作品所能比的,他要高明的多,比如如上面這幅啓功先生草書《臨皇帝內景經》、《自敘帖》,就給我們呈現出不一樣的啓功書法,有內涵、有功夫也有性情,這纔是他的真水平,這纔是真正的啓功書法。


啓功先生臨摹唐懷素《自敘帖》

現在很多人唱衰啓功書法,其實可能也是不瞭解造成的,關於此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