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開心又一次和您見面,探究歷史,悟出道理。讓我們一起打開歷史的卷軸,我將帶您一起探究這段歷史。

張謇,字季直,咸豐三年(1853)出生於今江蘇南通市,因在家中排行第四,又稱“四先生”。張謇自幼年時期便由父親開始教授其識字,天資聰慧的他5歲時就能流利的背誦《千字文》。父親看到張謇如此聰敏好學,便將其送入私塾讀書,還請名師教授知識,旨在通過科舉進入仕途。

隨着張謇年紀漸長,父親大力支持他考取功名,但張謇的仕途走得並不順利,連第一關的科舉制度都沒有闖過。當時的科舉有一項規定,“冷籍不得入試”,而張家祖上三代沒有人獲取過功名,也就是“冷籍”,就這樣張謇被擋在了科舉的大門外。但張謇父親不甘心,便與老師商量,拜給大戶張世德作爲侄孫,冒名頂替摻假考試,幸運的他16歲便考中秀才。

本以爲此後仕途會一路順利,但天不遂人願,從16歲中秀才到27歲之間,張謇每兩年就去參加一次鄉試,5次均未得中。5次未中,本已是比較糟糕之事,但更糟糕的是,張世德還不斷的向張謇索要錢財,並且看短時間內撈不到更多的好處,便用冒名頂替之事把張謇給告了。這場官司打了好多年,使得張謇十分狼狽,原本比較富裕的家庭也開始沒落。之後在一生知己顧延卿的幫助下,才得以擺脫官司,並加入通州籍,33歲時終考取舉人。

張謇在考取舉人期間,曾追隨軍隊,加入幕僚,在這期間曾與袁世凱共事,並得到翁同龢、潘祖蔭、李鴻章、張之洞等朝中大臣的賞識,邀請張謇加入陣營,但張謇一概婉拒,還是打算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順的進入仕途。在隨軍幕僚期間,得到的賞識,對張謇未來的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翁同龢十分賞識張謇,曾想多次在會試中相助,怎奈何頻出烏龍,張謇次次陪跑,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41歲的張謇纔在機緣巧合之下高中狀元。人生除了奮鬥之外,運氣也是不可少的,那麼張謇是獲得了怎樣的運氣呢?光緒二十年(1894),也就是甲午年,因慈禧太后60大壽,便特設了恩科會試,張謇第五次進京會試,正好考了60名。翁同龢想提攜張謇,便向慈禧建議,此次恩科會試應選一位有紀念意義的狀元,建議以第60名進士爲狀元,慈禧太后只說有道理,並未表示可否。

後來,翁同龢又想一法,要求60名進士都寫對賀壽條幅,作爲太后壽宴的禮品。張謇及時抓住這次機遇,細思良久,拿定主意,揮灑寫到:“太后壽誕六十花甲輪流轉返老還童千千歲,佛祖治國二聖臨朝天地應大清江山萬萬年”,還特意將“年”這個字寫出了頭。慈禧一一看過這60幅賀聯,看到張謇寫的時,眼前一亮,甚是高興,但“年”字出了頭,不知如何理解,遂問一旁的張謇。

張謇趕忙解釋道:“年”字頭上本無點,只緣玉帝施恩典,敬祝太后福壽添,百姓人家出頭年。太后聽了這蜜餞似的話語更加高興,便脫口而出:“倒是有狀元之才”,話音未落,張謇便立即伏在地上磕頭謝恩。本是開心時的玩笑話,不料當真,太后轉念心想,自己金口玉言,君無戲言,只好將錯就錯,欽點張謇爲恩科狀元。

張謇成爲狀元后並沒有長久的在仕途這條路上,光緒二十四年(1898)恩師翁同龢被慈禧罷官,目睹了恩師的遭遇和清政府的腐敗黑暗後,張謇便萌生了辭官的想法,不久後張謇果真辭官,並明確表示“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走上了一條實業救國的道路。

辭官回到家鄉南通後,便開始了他艱苦的創業辦廠之路。在張之洞等人的支持下,創建了大生紗廠,但創建過程極其艱難,資金短缺、交通不便等困難紛紛迎面而來。張謇不懼困難,迎難而上,各處招募官商入股,投資修建港口、公路等,多年精心的經營終於是大生紗廠步入正軌。此後的十餘年間,他的實業之路越走越長,陸續開辦了墾牧公司、油廠、麪粉廠、冶鐵廠、發電廠等。1921年,大生企業達到了全面輝煌,城鎮之間開通了公路,逐漸形成了唐閘鎮工業區,成爲中國輕紡工業的龍頭。

除了發展實業外,張謇還十分重視教育。張謇創辦了通州民立師範學校,我國第一所師範學校;創辦了復旦公學,即復旦大學前身;創辦通海五屬公立中學,今南通中學;創辦江蘇省立水產學校,即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合作創建了國立東南大學,即今天的南京大學。張謇張謇在教育救國路上,陸續創辦了370所小學、6所中學和10所大學,此外還建立了博物館、氣象臺、劇場、公園等,爲我國的教育文化事業,做出來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

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看似一路暢通,但天有不測風雲,特大臺風造成了巨大損失,再加上戰爭來臨等等一系列危機,工廠年年虧損。1925年,大生各廠被銀行及其他團體接辦。1926年7月17日,心力交瘁的張謇帶着對事業的不捨病逝。

胡適先生曾這樣評價張謇:“張季直(張謇)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他獨力開闢了無數新路,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終於因爲他開闢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過於偉大,他不能不抱着許多未完的志願而死。”從狀元郎到實業家,張謇從坎坷的仕途,走向實業救國之路,走向教育爲民之路,他想幹的事業太多,卻未能完成。雖然人生的最後一敗塗地,但他的一生點亮了一個時代。

品酒、酌茶、讀史、看天下,我們伴您做有智慧、有品位、懂生活的人。我們嚴肅,但不乏味;我們客觀,但不迂腐。歷史大事、名人生卒、深度分析、多角度解讀,我們一直在這兒望眼欲穿的等着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