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开心又一次和您见面,探究历史,悟出道理。让我们一起打开历史的卷轴,我将带您一起探究这段历史。

张謇,字季直,咸丰三年(1853)出生于今江苏南通市,因在家中排行第四,又称“四先生”。张謇自幼年时期便由父亲开始教授其识字,天资聪慧的他5岁时就能流利的背诵《千字文》。父亲看到张謇如此聪敏好学,便将其送入私塾读书,还请名师教授知识,旨在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随着张謇年纪渐长,父亲大力支持他考取功名,但张謇的仕途走得并不顺利,连第一关的科举制度都没有闯过。当时的科举有一项规定,“冷籍不得入试”,而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取过功名,也就是“冷籍”,就这样张謇被挡在了科举的大门外。但张謇父亲不甘心,便与老师商量,拜给大户张世德作为侄孙,冒名顶替掺假考试,幸运的他16岁便考中秀才。

本以为此后仕途会一路顺利,但天不遂人愿,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参加一次乡试,5次均未得中。5次未中,本已是比较糟糕之事,但更糟糕的是,张世德还不断的向张謇索要钱财,并且看短时间内捞不到更多的好处,便用冒名顶替之事把张謇给告了。这场官司打了好多年,使得张謇十分狼狈,原本比较富裕的家庭也开始没落。之后在一生知己顾延卿的帮助下,才得以摆脱官司,并加入通州籍,33岁时终考取举人。

张謇在考取举人期间,曾追随军队,加入幕僚,在这期间曾与袁世凯共事,并得到翁同龢、潘祖荫、李鸿章、张之洞等朝中大臣的赏识,邀请张謇加入阵营,但张謇一概婉拒,还是打算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的进入仕途。在随军幕僚期间,得到的赏识,对张謇未来的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翁同龢十分赏识张謇,曾想多次在会试中相助,怎奈何频出乌龙,张謇次次陪跑,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41岁的张謇才在机缘巧合之下高中状元。人生除了奋斗之外,运气也是不可少的,那么张謇是获得了怎样的运气呢?光绪二十年(1894),也就是甲午年,因慈禧太后60大寿,便特设了恩科会试,张謇第五次进京会试,正好考了60名。翁同龢想提携张謇,便向慈禧建议,此次恩科会试应选一位有纪念意义的状元,建议以第60名进士为状元,慈禧太后只说有道理,并未表示可否。

后来,翁同龢又想一法,要求60名进士都写对贺寿条幅,作为太后寿宴的礼品。张謇及时抓住这次机遇,细思良久,拿定主意,挥洒写到:“太后寿诞六十花甲轮流转返老还童千千岁,佛祖治国二圣临朝天地应大清江山万万年”,还特意将“年”这个字写出了头。慈禧一一看过这60幅贺联,看到张謇写的时,眼前一亮,甚是高兴,但“年”字出了头,不知如何理解,遂问一旁的张謇。

张謇赶忙解释道:“年”字头上本无点,只缘玉帝施恩典,敬祝太后福寿添,百姓人家出头年。太后听了这蜜饯似的话语更加高兴,便脱口而出:“倒是有状元之才”,话音未落,张謇便立即伏在地上磕头谢恩。本是开心时的玩笑话,不料当真,太后转念心想,自己金口玉言,君无戏言,只好将错就错,钦点张謇为恩科状元。

张謇成为状元后并没有长久的在仕途这条路上,光绪二十四年(1898)恩师翁同龢被慈禧罢官,目睹了恩师的遭遇和清政府的腐败黑暗后,张謇便萌生了辞官的想法,不久后张謇果真辞官,并明确表示“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走上了一条实业救国的道路。

辞官回到家乡南通后,便开始了他艰苦的创业办厂之路。在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创建了大生纱厂,但创建过程极其艰难,资金短缺、交通不便等困难纷纷迎面而来。张謇不惧困难,迎难而上,各处招募官商入股,投资修建港口、公路等,多年精心的经营终于是大生纱厂步入正轨。此后的十余年间,他的实业之路越走越长,陆续开办了垦牧公司、油厂、面粉厂、冶铁厂、发电厂等。1921年,大生企业达到了全面辉煌,城镇之间开通了公路,逐渐形成了唐闸镇工业区,成为中国轻纺工业的龙头。

除了发展实业外,张謇还十分重视教育。张謇创办了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创办了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前身;创办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今南通中学;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即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合作创建了国立东南大学,即今天的南京大学。张謇张謇在教育救国路上,陆续创办了370所小学、6所中学和10所大学,此外还建立了博物馆、气象台、剧场、公园等,为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来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看似一路畅通,但天有不测风云,特大台风造成了巨大损失,再加上战争来临等等一系列危机,工厂年年亏损。1925年,大生各厂被银行及其他团体接办。1926年7月17日,心力交瘁的张謇带着对事业的不舍病逝。

胡适先生曾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从状元郎到实业家,张謇从坎坷的仕途,走向实业救国之路,走向教育为民之路,他想干的事业太多,却未能完成。虽然人生的最后一败涂地,但他的一生点亮了一个时代。

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我们伴您做有智慧、有品位、懂生活的人。我们严肃,但不乏味;我们客观,但不迂腐。历史大事、名人生卒、深度分析、多角度解读,我们一直在这儿望眼欲穿的等着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