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爲蘇俄和蘇聯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列寧將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思想與俄國的現實國情充分結合起來,形成了著名的列寧主義,開始領導民衆爲推翻腐朽黑暗的沙俄政府而努力。在內憂外患的困境之中,列寧果斷採取措施鎮壓國內動亂,全國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同時捨棄大量利益以求媾和,及時從一戰的泥潭之中抽身,爲蘇維埃政權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

我們閱盡鉛華,只爲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提及國際共運史,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必定榜上有名。作爲蘇俄和蘇聯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列寧將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思想與俄國的現實國情充分結合起來,形成了著名的列寧主義,開始領導民衆爲推翻腐朽黑暗的沙俄政府而努力。
▲列寧油畫像
十九世紀下半葉,歐洲在經歷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已經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發展。相比之下,此時的沙皇俄國仍然處於封建農奴制的統治之下。由於列強之前利益紛爭不斷,俄國人民也長期飽受戰亂之苦。“克里米亞戰爭”失敗之後,沙俄國內的社會矛盾已經相當尖銳。二十世紀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俄國國內反對沙皇統治的呼聲達到頂點,越來越多的民衆參與了反對封建統政權的鬥爭。
▲列寧向民衆發表演說(油畫)
在這樣的情況下,布爾什維克黨領袖列寧回到俄國,他認爲推翻沙皇的時機已經到來。公元1917年11月7日(俄歷十月二十五日),隨着起義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主炮轟鳴,著名的“十月革命”爆發。在這場聲勢浩大的革命中,沙俄政權被推翻,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蘇俄政權得以建立,蘇維埃俄國就此成爲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十月革命”油畫
由於西方世界對共產主義的敵視已久,蘇俄政權在成立之初就面臨着巨大挑戰。國內,“白軍”動亂不斷;國外,西方列強對新生政權實施經濟封鎖與軍事幹預。在內憂外患的困境之中,列寧果斷採取措施鎮壓國內動亂,全國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同時捨棄大量利益以求媾和,及時從一戰的泥潭之中抽身,爲蘇維埃政權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
▲列寧工作期間舊照
隨着局勢逐漸趨於穩定,列寧開始着手恢復經濟與生產,廢除曾經實施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充分考慮蘇俄現實國情的基礎上制定著名的“新經濟政策”,使得蘇俄經濟快速增長,實力明顯增強。1922年12月30日,蘇俄、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從此,蘇聯登上了歷史舞臺。
▲建設過程中的列寧墓
雖然國家實力不斷發展壯大,然而革命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列寧作爲西方國家的頭號大敵,許多勢力都欲將他除之而後快,列寧的革命生涯因此也是險象環生。他早年曾受到暗殺並在體內留下子彈,而因操勞而變差的身體狀況,則使列寧在醫生進行手術取出彈片時不幸中風,這一年是1922年。列寧第一次中風後,身體右側部分癱瘓,列寧歲不斷減少政務活動,等到蘇聯正式成立時,列寧已經發生第二次中風,徹底停止了一切政務活動。
▲水晶棺中的列寧
從此,列寧的身體每況愈下。1924年1月21日,列寧與世長辭,終年53歲。作爲蘇聯的偉大締造者,列寧的遺體被裝入水晶棺保存,以供民衆瞻仰。1991年12月25日,蘇聯轟然解體,列寧的水晶棺也在政權更迭之後受到越來越多的非議。不少人認爲,由於俄羅斯聯邦的國家性質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再讓列寧享受如此高的禮遇有些不妥,建議將其遺體火化埋葬。最終,過最終普京一錘定音,指出決不應忘記蘇聯,更不能埋葬列寧的遺體,讓列寧繼續長眠於水晶棺中,纔是正確的選擇。
參考資料:
《列國志:俄羅斯》《列寧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