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4正正清明节,今年今日亦是一个值得被铭记于心的日子。梨花风起正清明。
杜牧的《清明》与《张好好诗》清明节,提一个书法家,必定是杜牧。每逢清明必会有人念叨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谁让清明时节雨水多,也顺带哀思横溢。一首《清明》余韵悠远,流传至今。

┊┊┊☂可惜的是杜牧书法墨迹流传下的,仅一件《张好好诗》,我们不妨先看看杜牧写这首诗作的序: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唐朝大和三年,是公元830年,此时的杜牧27岁,张好好才13岁,这一年,两人算是相识相倾;过了三年,张好好16岁,嫁给主人家,杜牧那个伤心啊。现我们看看的杜牧书法作品《张好好诗》:

看杜牧的字,肯定有人会联想起孙过庭的字,那是不是杜牧学的孙过庭?不是,唐人用笔颇多相似,再如贺知章的《孝经》也孙过庭《书谱》用笔颇多相似。唐人这种风格,是学晋人的风格所致,有兴趣的朋友可拿琅琊王氏的书法作品做个比较,用笔确实有诸多相似。可宋之后,(宋时有米芾)这种风格就基本断层了,所有才有元代三大家的复古运动,其中以鲜于枢复古用笔最成功。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公元1079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被贬官黄州,困居三年。寒食清明之际,天连阴雨,心中充满悒郁、绝望、悲愤、寂寞,提笔写下两首诗并写成一幅长卷。因诗写的是寒食时节,后人称其为《黄州寒食帖》。

乍一看这张帖子,我是只一眼就能看见“但见乌衔纸”的那个“纸”字, 拖着长长的一条尾巴占满了大半行。行家说这是行笔为了布局和气韵的“布白”,可这分明是一腔愤懑说到这里言不能尽意,已经无话可说,可内心却依然无法释怀。那团燃烧着的关于是非的热血依然没法冷却,于是诗人不自觉地把这一笔拖长,有些话不知道怎样说,却不能不说,于是此时无声便胜有声了。你看, “也擬哭塗窮”的 “塗窮”,那两个字那么重,那么大,是真正走到了人生边上的经历才能造就的劲力。 “死灰吹不起”是最后一句,“死灰”两字有种飘在天上真的像“灰”似的迷茫感,而“起”收笔干脆的那一捺好像是尘埃落定之后真的“死”掉的心。清明寒食的特殊日子,唤起诗人心中强烈的情感波动。《黄州寒食帖》写法极为特殊,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间,全帖字形各具形态,或大或小,极其随意,似乎毫不用心机,但这正是中国书法的最高意境。诗人的心境也借助笔墨宣泄而出,悲情四溢、起伏跌宕、洋洋洒洒、一气呵成。饱含了苏轼真实情感的《黄州寒食帖》在我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清明节假期,可归家以笔墨传情,以文明祭奠的方式来寄托哀思。 END九九练字让练字变得更简单! 【该内容通过维权骑士士值品牌馆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