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4正正清明節,今年今日亦是一個值得被銘記於心的日子。梨花風起正清明。
杜牧的《清明》與《張好好詩》清明節,提一個書法家,必定是杜牧。每逢清明必會有人唸叨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誰讓清明時節雨水多,也順帶哀思橫溢。一首《清明》餘韻悠遠,流傳至今。

┊┊┊☂可惜的是杜牧書法墨跡流傳下的,僅一件《張好好詩》,我們不妨先看看杜牧寫這首詩作的序: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來樂籍中。後一歲,公移鎮宣城,復置好好於宣城籍中。後二歲,爲沈著作以雙鬟納之。後二歲,於洛陽東城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題詩贈之。唐朝大和三年,是公元830年,此時的杜牧27歲,張好好才13歲,這一年,兩人算是相識相傾;過了三年,張好好16歲,嫁給主人家,杜牧那個傷心啊。現我們看看的杜牧書法作品《張好好詩》:

看杜牧的字,肯定有人會聯想起孫過庭的字,那是不是杜牧學的孫過庭?不是,唐人用筆頗多相似,再如賀知章的《孝經》也孫過庭《書譜》用筆頗多相似。唐人這種風格,是學晉人的風格所致,有興趣的朋友可拿琅琊王氏的書法作品做個比較,用筆確實有諸多相似。可宋之後,(宋時有米芾)這種風格就基本斷層了,所有才有元代三大家的復古運動,其中以鮮于樞復古用筆最成功。
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公元1079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被貶官黃州,困居三年。寒食清明之際,天連陰雨,心中充滿悒鬱、絕望、悲憤、寂寞,提筆寫下兩首詩並寫成一幅長卷。因詩寫的是寒食時節,後人稱其爲《黃州寒食帖》。

乍一看這張帖子,我是隻一眼就能看見“但見烏銜紙”的那個“紙”字, 拖着長長的一條尾巴佔滿了大半行。行家說這是行筆爲了佈局和氣韻的“布白”,可這分明是一腔憤懣說到這裏言不能盡意,已經無話可說,可內心卻依然無法釋懷。那團燃燒着的關於是非的熱血依然沒法冷卻,於是詩人不自覺地把這一筆拖長,有些話不知道怎樣說,卻不能不說,於是此時無聲便勝有聲了。你看, “也擬哭塗窮”的 “塗窮”,那兩個字那麼重,那麼大,是真正走到了人生邊上的經歷才能造就的勁力。 “死灰吹不起”是最後一句,“死灰”兩字有種飄在天上真的像“灰”似的迷茫感,而“起”收筆乾脆的那一捺好像是塵埃落定之後真的“死”掉的心。清明寒食的特殊日子,喚起詩人心中強烈的情感波動。《黃州寒食帖》寫法極爲特殊,筆畫粗壯豐滿,字體真行相間,全帖字形各具形態,或大或小,極其隨意,似乎毫不用心機,但這正是中國書法的最高意境。詩人的心境也藉助筆墨宣泄而出,悲情四溢、起伏跌宕、洋洋灑灑、一氣呵成。飽含了蘇軾真實情感的《黃州寒食帖》在我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爲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清明節假期,可歸家以筆墨傳情,以文明祭奠的方式來寄託哀思。 END九九練字讓練字變得更簡單! 【該內容通過維權騎士士值品牌館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