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目前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世界五大博物館之首、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如果大家去過故宮,就知道故宮裏永遠的遊客一直都是人滿爲患。(這是一組反映1988年故宮的老照片,當時的故宮遊客人數並不多,門票約5角錢。)

【太和殿】資料顯示,北京故宮最早開放是在1925年4月12日,當時先開放了部分區域,後來又增加開放古物書畫、圖書、文獻陳列室,其中文獻陳列室設在樂壽堂。當時樂壽堂也陳列了溥儀及婉容、文繡等人的照片,因此吸引了大量遊客。

【故宮裏的遊客】1925年10月10日,北京故宮向民衆正式開放,當天北京是萬人空巷,第一天開放售票超過10萬張。《大公報》報道:“十日十一日兩日系全部開放,故遊人較往日爲多,開放之第一日,計有遊人二萬餘。開放第二日,遊人較第一日爲多,計有三萬餘。清宮地址本屬遼闊,然因遊人過多,處處均現非常擁擠之象。”

【韻味十足的故宮】1988年的故宮儘管已經多次修繕,但是依舊韻味十足。以這張照片爲例,照片中地面、牆壁都斑駁,但這就是當年故宮的真實寫照。不僅如此,當時遊客也能近距離感觸故宮,給人有種歷經滄桑的美感 。

【照相攤位】北京故宮建築平面佈局爲前朝後寢,中軸線貫穿南北,左右對稱,三路縱列,東西六宮環列,呈衆星拱月之勢。前朝爲凸字形,在內廷爲凹形,。凸凹的結合,猶如一個榫卯結構。

【漢白玉臺階上的中和殿】中和殿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是外朝三大殿之一。明朝時,中和殿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滿清入關後,中極殿改稱爲中和殿,殿名取自《禮記·中庸》中“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保和殿北側的丹陛石】丹陛石是皇家身份的象徵,它指皇家殿宇門前臺階中間鑲嵌的那塊大頭,長長的,一般是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故宮三大殿南北兩面都有巨大的丹陛石,其中保和殿北面的丹陛石是紫禁城內最大的一塊,重達2000多噸。丹陛石常雕刻雙龍、海、雲、崖、寶珠等圖案。其中寶珠象徵皇權;雙龍中一龍象徵天帝,一龍象徵皇帝,意謂皇權神授;海水和山石紋則象徵江山永固。

【漢白玉臺基】故宮三大殿位於漢白玉臺基上,臺基高8.13米,臺邊緣高7.12米,三層臺基間,分列着18尊鼎式香爐。三重臺基上還有1142個龍頭排水孔,這是最重要的排水系統。

【宮牆邊的水缸(消防設施)】大家都知道,故宮多爲木質結構,因此防火是第一要務。故宮原先有300多個水缸,如今保留200個左右。水缸腹寬口收、容量極大,而且裝飾精美,兩耳處還加掛着獸面銅環,又稱“門海”、“吉祥缸”、“太平缸”等。侵華日軍佔領北京期間,偷走了一部分,後被熔化做成了子彈。

【遊客撫摸銅龜】如今的北京故宮,早已聞名世界,每天遊客如織。據最新報道,到2020年北京故宮開放區域將達到76?也就是說目前故宮至少有三成區域未開放。一些區域未開放的原因主要有三點:工作人員的辦公區;修繕保護區;其他用途,如消防器材倉庫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