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的出處與典故

“拈花微笑”的出處

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公案,但盛唐以前禪宗祖師,從初祖達摩直至六祖慧能均未提到“拈花微笑”,《景德傳燈錄》、《碧巖錄》和《傳法正宗記》等典籍中也沒有相關記載。

直到唐德宗末年慧炬作《寶林傳》,才首次提到“拈花微笑”,而宋代以後則開始盛談這一公案,如《聯燈會要》、《人天眼目》、《無門關》、《五燈會元》等宋代禪宗要籍都曾提到。

“拈花微笑”的出處與典故

“拈花微笑”的典故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段公案又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該經記載大梵王以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供養如來,如來受此蓮華,無說無言,但拈蓮華入大會中。

“拈花微笑”的出處與典故

大衆皆默然,於時長老摩訶迦葉見佛拈華,破顏微笑。佛即告言:“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屬摩訶迦葉。”後世用來比喻心心相印,默契會心等。亦作“拈花一笑”,如清李漁《奈何天•巧怖》:“伊爲新至我,我是舊來伊,拈花一笑,心是口,不勞詮諦。羨只羨你這乖菩薩,巧阿彌,降魔祕訣授憑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