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座青山,蒼翠欲滴;潺潺流水,叮咚入耳;依水而建的吊橋,古色古香的木屋……

盛夏時節,走進保康縣黃堡鎮寨灣村,彷彿置身畫中。

擔任保康縣縣長、縣委書記7年,張世偉帶領幹部羣衆一起苦、一起幹,讓大山裏的一個個“寨灣”刷新顏值、摘掉“窮帽”。

甘當綠色發展的鋪路石

“含綠量”大了,“含金量”增了。

保康磷礦資源豐富,被譽爲“中部磷都”。如何在保護中開發?張世偉牢固樹立“綠色礦山”理念,按景區標準治理廢棄礦山、扮靚現有礦井,保康縣從“賣資源”轉向“賣風景”,實現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016年,一家企業想到保康投資磷化工項目,找上門來的“好事”卻被婉言謝絕。一次招商引資項目評審會,25個項目被“槍斃”10個。有人不理解,“山區引進企業難,爲何拒之門外?”張世偉態度堅決,“綠色生態是保康的生命線,污染項目一個也不能有”。

產業轉型換來了生態環境的優化。2017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6%。“含綠量”大了,“含金量”增了。保康縣建成一批國家4A級景區、中國最美鄉村、湖北旅遊名村。2017年,全縣接待遊客223.7萬人次,旅遊經濟綜合收入增長21%。

有體察民情的大腳掌

告別世代“地窖水”,山區百姓飲甘泉。

“有水啦!”望着汩汩清泉,馬良鎮趙家山村村支書趙祥華淚流滿面。2017年4月,趙家山村告別“地窖水”,用上了檢測合格的深井水。

飲水是保康脫貧攻堅的“短板”,全縣七成地區屬喀斯特地貌,飲水難一直困擾山區羣衆。張世偉看到村民用渾濁的“地窖水”煮飯,下決心解決難題。

他鼓勵聯繫點趙家山村嘗試打深井,一舉成功。如今,打深井推廣全縣,可惠及3萬餘人。保康縣安全飲水項目完成後,28萬百姓將喝上放心水。

保康是全省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精準脫貧,是全縣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責任和最大任務。”張世偉帶領各級幹部衝在一線,督工程進度、督幹部作風;到市裏省裏爭取資金、項目……

2016年、2017年,在全省貧困縣精準扶貧實績考覈中,保康連續兩次位列全省第一。

當地方團隊的領頭雁

拼搏在前,扛起千鈞擔。

2011年10月,張世偉從襄州區調任保康縣,歷任縣長、縣委書記。

這裏平均海拔1300米,許多地區“四月雪、八月霜”,自然條件惡劣。遠離親人、心無旁騖,他一干就是7年。

爲掌握基層實情,張世偉下鄉調研輕車簡從,常常不打招呼、不定路線、不定對象、不亮身份,先入農戶體察民情,再到村鎮督查干部作風。“他以上率下,用身影而不是聲音指揮人,給各級幹部作出了榜樣。”縣政協主席周國明說,張書記一直擔任全縣重點交通工程建設指揮長,多次到省、市彙報爭取政策,最終促成了保宜、麻竹、谷竹三條過境高速的提前建成運營,交通條件得到根本改善。

幹字當頭,幹出實績。

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衛生縣城,一項項榮譽見證成績。“我從一名黨校教師成長爲縣委書記,得益於組織的培養、人民的信任、基層的磨礪。”張世偉表示,爲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盡心盡責幹事,才能對得起一方父老鄉親。

文章來源:湖北日報

圖片來源:中國保康新聞網

編輯:欣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