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取得了全面胜利。说此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大耻辱不算夸张。战后东亚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因此失去了东亚强国的地位,不但战略空间被极度压缩,清政府因此走上了割地赔款的屈辱道路,国势一落千丈。

对于这场战争的失败原因,每个人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尤其是一些亲历此战的人,对这场战争的失败更有切身的体会。大多数人对中国军人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精神给予了肯定和称赞。比如丁汝昌和刘步蟾,两个人都因为战舰遭到重大损伤,又不愿成为日军战俘,均自杀身亡,以身殉国,被后世之人称为民族英雄。

但是,在甲午战争30年后,当年北洋水师的英国籍船员泰莱,却写了一本《甲午海战见闻记》的书,除了回忆这场海战之外,他在字里行间也书写了对海战实际指挥者刘步蟾的恶意诋毁,裹挟着对刘步蟾的不满和鄙视,认为在甲午海战中,刘步蟾畏敌怯战,苟安偷生,并不是一个优秀的中国海军指挥员。

泰莱在他的书里,彻底颠覆了人们都刘步蟾的英雄形象,那么他说的话到底对不对呢?是真实记录了刘步蟾当时在甲午海战时的指挥失误?还是对刘步蟾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加以诋毁呢?

据记载,在整个北洋水师筹建的过程中,每个战舰上确实有不少外国士兵,有德国的,有法国的,也有英国的。北洋水师是在李鸿章一手操作下建立起来的,全部船只都是从德国等西方国家进口过来的。虽然清政府此前也建立了海军学堂,专门培养海军力量,但为了加快和西方国家的海军差距,也引进招募了一些有经验的外国海军专业人才,借此加速提升北洋水师的海军整体实战能力。


这个叫泰莱的英国水兵,原来是英国皇家海军后备少尉,在英国像他这种职务的水兵一抓一大把,但对清政府来说,这个人就是宝贝。于是他在清政府重金招募之下,来到北洋水师担任“帮办定远副官带”。

当时,刘步蟾是以水师参将加总兵衔任定远铁甲舰管带,泰莱是个副管带,两个人搭班子,一正一副。泰莱虽然是个二把手,但职务已经比很多中国水兵高出很多。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亲身参与了甲午海战,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参与目睹了整个海战的全过程。

以他这样的身份和经历,30年后写书回忆自己亲历的这场战争,按常理来说,他应该写的非常客观,不会把个人恩怨写进这本书里,更不会去诋毁一个指挥战争的上级,而是想把自己对战争的认识、成败、见解、经过还原给读者,让更多的人对这场战争更有清晰的认知。

那么,如果他说的是真的,这说明刘步蟾在甲午海战中,确实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一个彻头彻尾畏敌怯战的投降派。

到底泰莱的话有多少可信的成分呢?我们接下来进行一一分析。

对于刘步蟾在甲午海战中的表现,历史上一直有两种评价,第一种说他是畏敌怯战、贪生怕死之人;第二种说他是英勇善战、战功卓著的爱国将领。泰莱的说法也属于第一种。

为何刘步蟾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呢?这主要是由当时海战发生的情势而产生的,让我们先看看甲午海战的过程。

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朝鲜牙山口外的小岛丰岛西北海面,突然攻击由牙山准备返航旅顺的中国战舰济远、广乙两艘战舰。济远舰管带方伯谦一看日本军舰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攻势凶猛,于是率舰逃走。只剩下广乙舰独自战斗,结果可想而知,被日本军舰击毁。


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9月17日甲午海战爆发,双方在中国黄海海域遭遇,狡猾的日本人刚开始挂的是美国国旗,当北洋舰队看见悬挂美国国旗的舰队准备返航时,日本军舰立刻抵近并改换日本国旗,并随即向北洋水师发起攻击。

战斗开始,定远舰桅楼被击中,丁汝昌被震坠落,左脚夹在铁木中不能动弹,衣服也被炮火燃烧。万分危急之时,丁汝昌让刘步蟾代替自己指挥部队继续作战。

刘步蟾将战舰作战队形调整为“人”字型,以尖刀状插入日本战舰阵型,将日方战舰队形拦腰截断。日本战舰比睿向西南逃去,赤城和西京丸也相继遭到重创驶离作战区域。

北洋舰队受伤也同样严重,在日本战舰的夹击之下,北洋水师腹背受敌,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先后起火沉没。济远、光甲脱逃,只剩下定远、镇远两舰在刘步蟾和另一管带林泰曾指挥下继续战斗。

到了下午5点多钟,日本战舰撤出战斗,刘步蟾指挥弹尽粮绝的定远舰追击日舰,但因为速度跟不上,只好返回。

1895年2月3日,日本战舰对停泊在刘公岛、日岛和威海港内的北洋舰队再次发起突然攻击。


2月10日晚,定远舰上的炮弹已经打完,丁汝昌、刘步蟾决定用水雷将船身击毁,不给日本留下任何有价值的船体,又命令广丙舰用鱼雷把靖远舰炸毁。当夜,刘步蟾服毒自尽,死时45岁。

第二天,丁汝昌也随即自杀身亡。

1895年2月17日,日本战舰占领了刘公岛,李鸿章倾力打造的北洋水师自此全军覆没。

从中日甲午海战的过程来看,认为刘步蟾怯敌畏战的主要原因是他在丁汝昌受伤上,错误的将舰队的作战队形调整为“人”字型,最终造成了舰队腹背受敌的严重后果,让日舰两面夹击。

另外,在追击日舰时,刘步蟾借口战舰速度不如日舰快,所以半道折回,有逃跑的嫌疑。

那么,这两件事情刘步蟾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呢?

首先,我们从刘步蟾的履历上看,他是一位具有一定海军战术指挥能力的将军。

刘步蟾在光绪十四年,被提升为北洋水师右翼总兵,这种职务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舰队支队司令。而且他是科班出身,从17岁对开始,就进入当时清政府的海军学堂学习。


光绪三年,他成为首批海军留学生,到英法两国学习海军战术,期间学习成绩优异,是当时26个学生里的佼佼者。

光绪八年和十一年,他先后两次被派往德国购买定远、镇远、济远等战舰回国,亲自驾驶。回国后又一直在这些战舰训练工作,可以说对这些铁甲战舰给常熟悉。

他从进入海军学堂,一直到甲午战争自杀身亡,刘步蟾在海军的经历加起来有30年时间,可以说他说是一个有战术指挥能力的专家级军事指挥官。

丁汝昌虽说是北洋水师提督,是刘步蟾的领导,但这个人政治作用比指挥作用大,从北洋水师成立之时,他这个陆军出身的人就把大多数水师操练、整理、战术训练等军事类工作全部交给刘步蟾,自己只负责和李鸿章沟通对接,及时和上级领导做好沟通。

由此可见,在甲午战争中,刘步蟾把战舰作战队形改变为“人”字型,在战术上他是有自己的考虑。当时日本战舰突然袭击,让北洋水师措手不及,吃了很大的亏。日本战舰不但数量占优势,而且他们的战舰队形是“一”字型单纵列队,这种队形在战术上极易对北洋舰队形成合围之势。

另外,北洋战舰中定远舰速度快,炮火打击能力强。在这种情况下,刘步蟾把定远放在最前面,把镇远舰放在最后面压阵,采用“人”字队形,对数量优于北洋水师的日本舰队进行切割,据有一定的合理性。


此外,在追击日本战舰的过程中,速度跟不上是一方面,即使能跟上,定远舰也已经弹尽粮绝,丧失了作战能力,如果想撞击日舰,对北洋水师来说,也是更大的损失,与其如此,保存实力,恢复战力才是上策。作为舰队指挥官,刘步蟾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撤出战斗不失为明智之举。

看来,认为刘步蟾指挥错误、怯敌畏战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就说明这个原英国籍北洋水兵在他30年后写的这本《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里对刘步蟾的评价一定是错误的,一定是在诋毁我们的民族英雄。

他,一个北洋水师的英国籍水兵,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首先,当时的北洋水师有很多雇佣来的英国水兵,他们的整体素质都不是很高,在北洋水师留下了很臭的名声。

据记载,光绪八年,有一个原来在英国皇家当兵的海军上校叫郎威理,被清政府聘请来华出任北洋水师的“总教习”,并被授予副将头衔。这个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北洋舰队训练水师,把英国皇家海军的先进海军军事训练技术传授给北洋水师的海兵们。实际上他的工作就是技术工种,做好水兵训练是他的本职。

可是这个洋鬼子专横跋扈,总想做北洋水师的老大,把这支刚刚新建的海军队伍控制在自己手里。


据说在光绪十六年,丁汝昌率领舰队达到香港,有事离开舰队上岸,刘步蟾按照规定,在提督离开的时候要换上总兵旗。但这个郎威理却认为刘步蟾不应该更换旗帜,因为这个洋鬼子一直以“副提督”自居,他认为丁汝昌不在的时候,他就是这个舰队的老大。为此,刘步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让这个洋鬼子很恼火。

此事最后闹到李鸿章跟前,李鸿章最终支持了刘步蟾的做法。这个洋鬼子后来回国后,就到四处处散布刘步蟾的坏话。

另外,丁汝昌、刘步蟾自杀,其实与这些混迹在北洋水师的洋水兵也有很大关系。

1895年2月10日晚,当丁汝昌、刘步蟾命令对靖远舰实施炸毁时,就有一些英国籍洋水兵和几个胆小怕死的清政府官吏向丁汝昌建议投降,认为现在士兵们不愿意继续战斗,不如投降了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建议很快遭到了丁汝昌、刘步蟾的强烈谴责,并当场拒绝投降。刘步蟾早在大战之前就立下了“苟丧舰,当自裁”的誓言,所以当他看到这些投降派可憎的嘴脸后,选择了服毒自杀。

刘步蟾自杀后,丁汝昌下达命令,准备带着伤痕累累的残存战舰突围,又一次遭遇了这些洋水兵和清政府官吏们的拒绝。于是他又下令炸毁镇远舰,以免落入日本人手里,但命令下达,却没有一个人执行。丁汝昌一看这种情势,就拔剑自杀了。

可见,当时这些所谓号称世界上最厉害的皇家海军水兵才是怯战畏敌的贪生怕死之徒。


其次,这个泰莱的英国皇家海军少尉,在来到北洋水师担任“帮办定远副官带”之后,和他的老乡郎威理一样,也想控制北洋水师,他的所作所为受到刘步蟾等中方海军将领的抵制,图谋未能达成,妄想没有得逞,所以对刘步蟾这种正直勇敢的中国人怀恨在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个在自己书里诋毁刘步蟾的英国皇家少尉,是怎么一个人了。他自己其实是一个拿着中国人优厚待遇,却在战争中胆小怯战的小人,不但不给中国海军出力,反倒是一个拿谁的钱砸谁的锅的无耻小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