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在中国清末关于“武术”的别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化”。它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蕴含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系列港产功夫片火爆全国。当时的大部分港产功夫片,都将年代背景放在民初时期。关于这些港产片的套路,我们也是耳熟能详的,那就是:不论是黄飞鸿、陈真还是霍元甲,他们的成名之路上肯定会拦着一个膘肥体壮的西方大力士。

时至今日,当我们在搜索引擎上检索“武术家击败西方大力士”时,仍能找到西方大力士“震寰球”康泰尔与我国武术家之间的恩怨纠葛。
关于“震寰球”的故事,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这样的:
1918年九月,康泰尔来到北京城,在中央公园摆下擂台,还让媒体做出宣传:“只要能打中康君一拳或踢中一脚,就能得到五十卢比的报酬,能将其击倒者可领取纯金奖牌一块。”在这个故事里,天津中华武士会派出“二代弟子”中的佼佼者韩慕侠与康泰尔对战。
根据资料显示,韩慕侠,原名韩金镛,是其第九位师父所赠。天津津南区大韩庄人,形意拳、八卦掌大师,曾先后随张占魁、应文天等九位师傅习武,编采百家而独具一帜。话说,总理在南开学校就读期间,就曾随其练习武艺,锻炼身体。1947年的时候,韩慕侠在穷困中不幸去世了。

初读这篇故事时笔者非常好奇,为什么要派出“二代弟子”而不是经验更老到的“一代弟子”。当看到韩慕侠轻而易举地干掉了大力士时,笔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以康泰尔这种不入流的水准,根本轮不到“一代弟子”出场。可惜的是,击败海外大力士的殊荣并非韩慕侠专属。
1993年,在《体育文史》中,就曾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名叫《刘百川击败康泰尔始末》。在这个故事里,这场对战的发生地变成了1916年的上海,故事的主人公也变成了河北武术家王子平。除此之外,在我国的杂志报刊中,笔者还见过不少类似的事例。
这些故事如出一辙,主人公都是中国本土的武术家,反派永远是一身肌肉的西方大力士,结果,均是武术家力挫大力士为国争光。读完了这些故事,笔者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惑:西方大力士难不成都是缺心眼的蠢货?为什么三番两次跑到中国挨揍呢?

“中国武术家击败西方大力士”的故事几乎成了一种模版,似乎我们只需将故事的主人公和反派的名字换一换,再修改一下主人公使用的武术套路,似乎就能够诞生出一篇新的故事。说到这,我们来聊一个题外话,近代中华武术是怎样“崛起”的呢?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廷对各地的统治力下降,地方武装势力发展壮大,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各省完成“军阀化”。在当时,地方武装认为武术家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一时间武术家成了热门职业。“中国武术”声望日隆,为那些模板化的故事提供了背景。
笔者没有否定中华武术的意思,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兴起于清末民初持续到近年的武术热,就像吹出来的泡沫一样华而不实。

1982年,《北京体育》对韩慕侠的女儿韩小侠进行了访谈。在这次访谈结束后,《北京体育》给出的报道再次刷新了人们的三观。在成文的报道中,康泰尔的身高被拔升到两米,他的力量也达到了一万四千磅。在造访中国之前,康泰尔先后去过四十多个国家,未尝一败。
这一版本之中,关于康泰尔的细节更加丰富,例如:
康泰尔抵达北京后,与二十多名成年男子进行了拔河,在这场较量中,康泰尔只用一只手就胜过了二十名成年男性......
并且,在与韩慕侠进行的比斗中,擂台上的规则有了“生死状”的意思,“打死勿论”......
康泰尔在北京进行了长达五天的邀战时,没有一人敢上台挑战这位西方大力士......
韩慕侠听说这件事后,胸中火起,决定要为中华武术正名......
考虑到自己有可能被大力士打死,韩慕侠还提前安排了后事,随后便星夜兼程地赶赴北京,就像是出征的将军一样……

1988年,可怜的大力士康泰尔再次被“重塑”。在《武林奇侠韩慕侠》这部作品中,康泰尔寻访了全国各地的高手,学习了各个门派的中华武术。后来,康泰尔周游列国,罕有败绩,直到他在上海遇到了韩慕侠。后来,康泰尔来到北京,在京城进行演武期间又开始变得骄傲自满,主持举办首届万国武术大会。
整个故事,在细节处理上更加致密,多个桥段被重新戏剧化处理。为了让已经四十二岁的韩慕侠先生参战,各方武术家“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这位高人。时隔多年,我们已无法推断韩慕侠迎战大力士的故事究竟有多少水分。
在这里,笔者愿意相信,韩慕侠为国争光,击败了耀武扬威的外国人。但是,希望现代人能手下留情,保留事态的本质,千万不要再往这个故事中加入玄幻色彩了。
参考资料:
【《小说神州擂》、《体育文史·刘百川击败康泰尔始末》、《北京体育》、《武林奇侠韩慕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