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培公、纳兰明珠和于成龙都是康熙年间的名臣,这三人中,周培公的出身最为艰难。总结而言,这三人中,官阶级别最高的是纳兰明珠,他的武英殿大学士是正一品,于成龙担任的两江总督是从一品,而周培公也是从一品。

周培公、纳兰明珠和于成龙都是康熙年间的名臣,这三人中,周培公的出身最为艰难。他的父亲在明末战乱中去世,母亲殉节而亡。这份艰难的经历,让周培公早早懂得人世间的艰辛。
后来踏入仕途,周培公也不过是寻常小吏。直到公元1674年,康熙十三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吴三桂反叛,康熙命图海为大将军讨伐王辅臣,周培公作为幕僚随军出征。
王辅臣虽然反叛,但内心其实摇摆不定,反清意志并不坚定。他手下的黄九畴、龚荣遇是周培公的同乡。他们把王辅臣进退两难的情况及心态密报给了周培公。
周培公大喜,主动请缨劝降王辅臣,得到了图海的同意。周培公领命后,多次往返王辅臣大营,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劝降成功。事后论功行赏,康熙授周培公布政使参政,又对其父母进行了旌表,还亲自为他母亲撰写了祭文。
随后,周培公又参加了湖广平叛。康熙十七年,被授予山东登莱道,代理布政使。在山东期间,周培公与总兵不和,三年后被罢官,终老家中。
周培公的功绩主要集中于参与平定“三藩之乱”,其中在劝降王辅臣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对他较为信任,噶尔丹反叛时,原来已经退休在家的周培公再次上书,为朝廷提出建议,并得到采纳。
他也被重新起用,担任盛京提督的职位。提督为从一品官职,盛京又是清朝陪都,东北中心,能担任这一职位的官员,都是皇帝亲信大臣。
不过,跟周培公相比,纳兰明珠无论名气还是官职都要响亮得多。纳兰明珠是康熙擒拿鳌拜的重要助手,他在康熙一朝也多有功勋。
当年康熙决议裁撤三藩时,朝廷大臣大多反对,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和纳兰明珠支持康熙。
这件事让康熙印象极为深刻。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说当初议撤三藩,只有明珠等人的所作所为符合我的旨意。
后来郑经病死,次子郑克爽继延平王之位。福建总督姚启圣建议乘机进兵台湾,纳兰明珠也深表赞同。起初,康熙的旨意是令福建总督和巡抚互相协作,共同平定台湾。
但纳兰明珠指出,总督和巡抚共同指挥,有可能发生扯皮,主张将指挥权归于一人。康熙采纳了他的建议,让施琅统一指挥水师进兵,最终顺利收复台湾。
纳兰明珠又明确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台湾的意见,极力主张固守。康熙又一次采纳了他的意见,在台湾设府,实行了有效统治。
与沙俄的外交谈判时,纳兰明珠又作为清政府代表,在北京与沙俄使团进行边界谈判。在谈判中,纳兰明珠有理有节,对沙俄的入侵雅克萨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斥责,为《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创造了重要条件。
撤藩、收台、外交谈判都是事关政权稳定和主权的大事,纳兰明珠在这三件事中都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
清朝已经废除宰相,时人却称他为“明相”,可见权势地位。即便后来纳兰明珠被康熙夺去官职,仍经常被调到身边,参与军政大事的谋划,足见康熙的信任。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于成龙。他的才干和能力主要表现在政务处理和整顿吏治方面。于成龙最初担任的是广西罗城县令。广西地方偏僻,而罗城尤为落后,盗贼横行,治安混乱。
刚去的时候,于成龙连落脚地方的没有,只能暂住在关帝庙里。于成龙上任后,立即大刀阔斧地整顿治安,对当地起到很大的变化。
后来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府。在任期间,于成龙政绩同样耀眼,受到湖广巡抚张朝珍所器重。“三藩之乱”期间,于成龙先后任武昌、黄州知府,又平定了二次叛乱,受到湖广总督蔡毓荣的高度肯定。
于成龙最为人所称颂的是他的清廉和正直。在福建任按察使期间,因当地实行“海禁”政策,地方官动辄以“通海”为名将百姓逮捕下狱,每案拟处死刑的竟有的达上百人之多。
于成龙顶住压力,对这些“通海”案件坚决重审,挽救了上千百姓的性命。于成龙针对官场现状,曾发布《兴利除弊约》,列举了十五种积弊,又发布《新民官自省六戒》,大举革新吏治。史书记载官吏“望风改操”,连康熙也称赞不已。
总结而言,这三人中,官阶级别最高的是纳兰明珠,他的武英殿大学士是正一品,于成龙担任的两江总督是从一品,而周培公也是从一品。
他们当中,也是纳兰明珠最受信任。因为纳兰明珠是中央大员,长期活跃于清政府的决策中心层,康熙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听取了他的意见。这是周培公和于成龙所不能比的。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