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少年說》,一個8歲的小男孩控訴爸爸媽媽偏心,看得人心裏五味雜陳。


小男孩叫暴宇軒,站在臺上歷數父母的“三大罪狀”:

罪狀1:慢慢寫作業,妹妹寫得快,媽媽爲什麼不給妹妹學習?

罪狀二:妹妹過生日,媽媽把房間都裝飾成了粉色,到處都是氣球,一到他過生日,一個蛋糕打發他。

罪狀3:每個月生氣的爸爸拋棄了所有自己的玩具太多,但妹妹的玩具堆積如山。


最後,男孩說他是靈魂顧問:爸爸媽媽和妹妹是你們自己嗎?是我送來的嗎?


媽媽站在舞臺下面,流淚對兒子說。“你是媽媽的第一個孩子。媽媽當然更愛你。但是媽媽覺得你是兄弟,你應該成爲姐姐的榜樣。所以媽媽再給你一點。”爸爸解釋說,不扔掉玩具的原因是希望兒子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玩具的中部,而是要養成孩子頑強地獨立、頑強地執着的性格。


聽了爸爸媽媽的解釋,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對兩個孩子的“歧視待遇”。

媽媽是個心軟的人,當着妹妹面說更愛兒子(很顯然誰示弱就對誰更好一些),媽媽希望兒子優秀,卻拿妹妹做參考對象,這樣的比較無疑激化了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媽媽在處理親子關係的表達方式上顯然欠妥;

爸爸說,平時比較霸道,擅自處置兒子的東西也是爲了孩子。成年人一個人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往往存在一些誤區,比如老大要比老二懂事(做榜樣)、比如男孩總是要求要比女孩聽話、又比如考慮到年齡差距,總覺得老二更需要得到大人的呵護。


但是,從這位8歲男孩的控訴來看,父母對老大嚴格要求,也要考慮實際情況:比如大孩子的學業負擔更重,和老二的作業完成速度並沒有可比性;富養女兒也要顧及兒子的心理需求;既然都是孩子,就不能對兩個孩子採取“雙標”。

那麼,如果兩個孩子的家人和哥哥(大孩子)想得到與妹妹(兩個孩子)同等的待遇,父母該怎麼辦呢?

①理解大孩的心理

人都有佔有慾,想壟斷心愛的人和事物,所以大多數孩子不希望父母有兩個孩子。這個家庭很多的孩子不僅害怕父母的愛,還害怕奪去父母的“單獨寵物”,父母總是生第二個孩子,大孩子認爲從那以後還有一個玩伴,但從大孩子的角度來看,不是這樣。

老大在家裏的地位受到威脅,這不是一件小事情,在孩子有限的認知中,他沒有辦法解決這種內心的困擾,這種時候需要父母表現出更多的耐心,理解並體諒孩子。

如果大兒子表達“不喜歡弟弟(或弟弟)”的想法,父母就不應該用責備的口氣懷疑大兒子。相反,要及時問老大真正討厭的原因,實際上解開孩子心中的“疙瘩”。

父母還可以順着孩子的思路去安慰大孩:“不喜歡弟弟(或妹妹)是很正常的,他(她)除了喫奶就是睡覺,有時候還哇哇叫,總要大人陪着。”父母這樣說,大孩會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被理解、被接納,逐漸從內心產生一種保護弟弟(或妹妹)的慾望。

②鼓勵大孩子參與兩個孩子的養育

家庭也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單位,需要分工協作,父母平時照顧二孩本身就比較辛苦,可以鼓勵大孩參與到二孩的養育工作當中,除了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還應該讓大孩認識到:父母有時候在二孩身上花費多的時間並不是偏心老二,而是小寶寶總是高需求,需要更多地陪伴,而你(大孩)這麼大的時候父母也是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的。

有人說,兩個媽媽的歲月安靜地好是安撫第二個,如果父母能正確地處理兩個孩子的關係,孩子們建立了親密的友誼,就會互相照顧,互相陪伴,隨着年齡的增長,養育變得越來越容易。


孩子多是以自身的感覺做判斷,如果父母光是嘴上說:“爸爸媽媽同樣很愛你”,而沒有付諸到實際行動中,孩子就會產生被欺騙的感覺,要麼變得固執霸道,要麼蠻橫無理。

父母應讓孩子們都知道:“你們對爸爸媽媽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貝,對你們的愛也是平等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