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6年11月2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迁都汉口、汉阳、武昌首次合而为一的武汉,蛇山上没有黄鹤楼。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枪炮声响彻武汉三镇,但蛇山上没有黄鹤楼。

1927年,武昌城开始拆除始建于明朝的城墙,只保留了有历史意义的起义门一小段。这一年的二月,润之从长沙来到武昌,跟杨开慧和两个儿子一家人住在都府堤41号。润之后来回忆,当时“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于是登蛇山而赋诗《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之所以说“黄鹤知何去”,是因为当时的武昌实际上找不到一座名为黄鹤的楼。不仅当时没有,三十年后他在武汉写“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的时候,也还是没有一座黄鹤楼。

1

公元223年,蜀汉的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后魂归九泉,东吴的孙权却在如今的武汉开始筑夏口城。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夏口)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但此时建在黄鹄矶上的这一座黄鹤楼,其实是一座军用瞭望塔,建造目的不过是为了战争。

东吴的瞭望塔再高,也挡不住晋军的楼船。三国烽烟时期用于瞭望戍守的军用建筑,到了三国归一的晋朝已失去效用,逐渐演变成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休闲之楼。南北朝宋泰始五年(469年),计算圆周率的祖冲之在闲暇之余,撰成一部志怪小说《述异记》。文中讲述江陵人荀环在黄鹤楼遇见仙人并与之交谈。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黄鹤楼之名首次见于文字记载。

到了唐朝,黄鹤楼已是当地的名胜。出身博陵崔氏的汴州人崔颢来此游览,留下一首《黄鹤楼》,被后人评为“唐人七律第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朝是天才诗人辈出的年代,但即便才华如李白、缜密如杜甫,也没有一首七律能越过崔颢去。据说李白曾为此诗而搁笔,“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虽然李白不再尝试在写黄鹤楼上超越崔颢,但并不等于他从此绝口不提这一处名胜——相反他念兹在兹,一有空就要写首关于黄鹤楼的诗。公元730年,他得知年长十二岁的好友孟浩然要去广陵(江苏扬州),于是就约孟浩然在此相会。当孟浩然乘舟东下时,送行的李白写下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近三十年后,两鬓苍苍的李白被流放夜郎途径武昌,又触景生情地写下《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一生留下16首提及黄鹤楼的诗作,古往今来堪称最忠实的粉丝。自从崔颢和李白之后,黄鹤楼就此名动天下,一时盛名无双。

2

虽然因为诗歌传世而人人皆知,但崔颢和李白所登临的黄鹤楼,仍然只是城墙的一部分。李白离世六十余年后,时任武昌军节度使、之后的大唐名相牛僧孺对城垣进行大规模改建。改建过后,黄鹤楼从此与城垣分离,成为独立的景观建筑。

前来黄鹤楼登临怀古的名人络绎不绝。自从收复襄阳六郡以来,南宋名将岳飞的大本营便在当时的鄂州如今的武汉。公元1138年,35岁的名将岳飞“还军鄂州”,文才不输武略的他,写下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岳飞终于没能达成心愿,四年后他死在临安的风波亭,而他登临的黄鹤楼也在兵荒马乱中很快被毁。不到三十年,大诗人陆游途径武昌入蜀,黄鹤楼就已经消失得干干净净,“今楼已废,故址亦不复存。”

南宋被元灭掉,元又被明取代。连年征战,也无人无暇来管一栋建筑。1364年,朱元璋占领武昌之后,曾前往黄鹤楼故址边的陈友谅墓祭奠。当时的朱元璋满脑子都是称帝的雄心,自然没有闲情逸致来重修黄鹤楼。所幸明朝建立,江夏侯周德兴开始修建最终将于1927年被拆除的城墙,黄鹤楼也才顺势得以重建,成为武昌一景。

从此黄鹤楼开始了一系列毁了建、建了毁的轮回。嘉靖时“忽毁于火”,隆庆时重建;张献忠败退武昌黄鹤楼因此被毁,满清入关之后顺治朝的御史又重建;康熙年间被雷击震垮,乾隆年间又重建……

即便是太平军,一开始也是没有想要动黄鹤楼的。1853年,从广西一路杀出来的洪秀全攻下武昌城,在黄鹤楼上张灯结彩,大肆庆祝第一次夺取清妖的一座省城。三年后清军反攻,这一次黄鹤楼却没能幸免于难,毁于战火。

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十二年后重建了黄鹤楼,耗银三万余两,一千余名工人足足干了十个月——只是这座黄鹤楼也仅仅存世了十六年。1884年,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攒尖铜顶成为历代黄鹤楼中唯一保存下来的遗物。

世上几乎没有不怕火烧的木质建筑。所以张之洞在汉阳兴办铁厂之初曾感叹:将来炼铁有成,一定建一座钢铁的黄鹤楼。

3

张之洞的遗愿没能实现,钢铁首先是要用来造枪炮的。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枪炮声响彻武汉三镇,但蛇山上没有黄鹤楼。第二年4月孙中山来武昌,也只有在故址上一番怀古。

1926年11月2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迁都汉口、汉阳、武昌首次合而为一的武汉,蛇山上没有黄鹤楼。第二年瞿秋白与郭沫若相伴同游,感叹“黄鹤楼名存实亡了。革命胜利后,一定要照原样整修重建、保存古迹。”

1938年10月27日,侵华日军攻占武汉三镇,蛇山上没有黄鹤楼。

1949年5月17日,林彪的四野部队进入武昌,蛇山上没有黄鹤楼。

1956年,武汉市开始考虑重建黄鹤楼。但第二年因为要建武汉长江大桥引桥,黄鹤楼自古以来的旧址被占用,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但一千七百年以来的黄鹤楼故址上,再无矗立起一座新黄鹤楼的可能性。

虽然已不能故址重建,但择址另起一座黄鹤楼的构想也一直没有中断。经过测算,新址定在了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1981年10月22日,黄鹤楼重建工程破土动工。1985年6月10日,两千人参加了隆重的落成庆典。

依据相关规定,黄鹤楼方圆数公里内不得有高于它的建筑物存在,这使黄鹤楼成为俯瞰武汉三镇全景的最佳去处。2017年4月的武汉国际马拉松,央视在黄鹤楼五层设立了机位,22000名选手从黄鹤楼下奔驰而过。

这一座全新的黄鹤楼,虽然存世时间尚短,但却见证了武汉史上最艰难之一的至暗时刻。自封城之后,有视频网站将摄像镜头对准黄鹤楼24小时直播。从车马断绝到车流不息、从罕有人迹到行人如常、从阴雨绵绵到晴空万里,黄鹤楼在见证历史的同时,自己也成为了见证。亦新亦旧的黄鹤楼,即将同两千万劫后重生的武汉人一起把过去抛在身后,重新迎接前来登高的各地游人。

封城七十六天之后,武汉终于迎来了解封的一刻。再坎坷的路程,也终有走完的这一天。一千七百年来,黄鹤楼名闻华夏。历代登临,大多感叹时光流逝、人事无常。但不论朝代如何更易、人世如何更替、城市如何黑云压顶又或云开日出,黄鹤楼下的江水却无时暂停。

人人能诵的李白名句“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对此的写照:黄鹤楼不断地消失又重现,桥下的滚滚浊浪却始终向前。奔流不息的长江水,终将把一切都变成过往,唯有永无止息的奋斗会长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