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向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所在的夏威夷基地珍珠港發起偷襲,從而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的序幕。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成果極爲輝煌,短短几個小時內,美軍太平洋艦隊就遭受了毀滅性打擊。在此後半年時間內,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所向無敵,連強大的美國也對其無可奈何。不過,當時美國已經是毫無爭議的世界頭號強國了,其綜合國力遠遠超過日本。在經歷了短時間的劣勢後,美國戰爭機器全面啓動,很快就逆轉了太平洋戰場上的形勢,並最終給日本造成了致命打擊。那麼問題來了,日本在實力明明不如對方的情況下卻向美國發起挑戰,它偷襲珍珠港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日本人當時準備如何應對美國的報復呢?


要解釋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目的,首先就要來說說當時的背景。1941年中旬,美國宣佈對日本實施禁運。日本本土資源匱乏,許多重要戰略物資都需要從海外輸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石油。美國對日本的禁運舉措對日本而言可能會導致災難性後果,因爲一旦運輸渠道被掐斷,日本在消耗完儲備物資後,國內工業生產就將陷入停滯狀態,其對外的軍事行動也將不攻自破。

爲了解決這一困境,日本嘗試通過外交途徑與美國進行協商。但美國提出日本必須從中國撤軍的要求對日本人來說也是不可能接受的條件。於是日本最終決定孤注一擲向美國發起挑戰。


日本偷襲珍珠港有多重目的:一是通過摧毀美國海軍有生力量,從而使日本可以在太平洋地區稱霸;二是奪取爪哇、蘇門答臘的油田,以及馬拉西亞的橡膠、錫礦等資源,使日本國內獲得充足的戰略物資供應;三是切斷各國向中國輸送的物資補給線來削弱中國的抵抗力。

日本的如意算盤打得很理想,但現實情況卻是美國的綜合國力遠超日本,日本對美國發起偷襲無論結果成功與否,勢必都將會同美國全面開戰。因此日本決定偷襲珍珠港無疑就是在“玩火”,它又準備如何應對美國的報復呢?


事實上,當時日本人在應對美國報復方面也做了精心計算。在日本偷襲珍珠港時期,軸心國幾乎支配了整個歐洲大陸,蘇聯也正遭到德國的猛烈攻擊,無暇顧及遠東事務。按照日本人的計劃,只要現狀得以保持,他們通過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就可以稱霸太平洋地區,從而建立起一個北起阿留申羣島,西南至緬甸,東南到所羅門羣島的同心防禦圈。將來美國在試圖突破這個圈子勞而無功後,就不得不承認日本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既成事實。


然而令日本人萬萬想不到的是,美國的生產力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從1941偷襲珍珠港後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間,美國共建造了24艘重型航空母艦、10艘輕型航空母艦、113艘護航航空母艦,總計航母數量達到了147艘。而同期日本新建和改裝的航母只有6艘。更令日本雪上加霜的是,德國在歐洲戰場上也很快陷入了困境,這又導致日本承受的戰爭壓力極具擴大。

因此即便日本沒有在後來的中途島戰役中遭受慘敗,也無法改變它最終戰敗的命運。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