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咱們現在的上帝視角來看待二戰,日本向美國開戰確實是一步臭棋。畢竟美國在當時乃是全世界最大的工業國,工業產值佔世界總份額的30%以上,而強大的工業實力乃是戰爭的基礎。

日本對美國開戰就相當於打開了一個戰爭機器的開關。美國的參戰,直接改變了二戰的走向,無論是歐洲戰場還是亞太戰場,美國利用其強大的國力,對德日等國進行着碾壓。最慘的日本,甚至還在投降前夕捱了兩顆原子彈,慘不忍睹。

而這一切的源頭,似乎都是日本自己找上門,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所以,許多人簡單的以結果來斷定,日本“腦子進水”。

但事實上,日本進攻美國,從來都不是什麼腦子進水,而是經過一個多方面取捨之後的一個戰略選擇,符合當時日本的國情和環境,如果謀劃得當,日本不是沒有機會。

首先,雖然表面上是日本對美國先動的手,但事實上是美國先挑的事兒。衆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匱乏,其維持戰爭所需的大部分資源其實都是靠進口。同時日本作爲一個起步較晚的工業國家,大量的設備、技術以及零件,那也都需要進口。

而在戰爭期間,美國未參戰之前,乃是日本戰略原料的主要進口國家。美國對於日本到底有多重要,給大家列幾組數據就清楚了:

1932年以後至“七七事變”前,美國賣給了日本進口所需的90%的廢鋼鐵,65%的石油與石油產品,90%的銅和45%的鉛,以及擴大軍事工業所必須的70%的機牀。

後來,隨着歐洲戰場上,英國和德國的徹底決裂。美國和日本因爲各自的聯盟站隊,逐漸的減少了貿易往來。

尤其是日本在對蘇聯的作戰中,並沒有看到勝利希望,所以逐漸放棄了“北進”戰略。開始向南方發展,意圖組建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其開始將目光放在東南亞,並開始向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發起進攻。

雖然日本有意的避開了美國,但是脣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懂,一旦日本徹底趕走英法,剩下的美國在東南亞估計也待不久。加上美國的《租借法案》已經出臺,其中立的態度已經發生明顯傾斜。

所以,美國對於日本的態度,已經從貿易合作伙伴轉爲了潛在對手。美國開始通過封鎖、禁運等一系列非戰爭手段,來制裁日本,以達到削弱其戰爭實力的目的。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美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一個不可調和的階段。從1940年7月26日開始,美國開始對日本實行“道義禁運”、“出口許可證”、“經濟禁運”等措施。兩天後,日本在美國的資本又遭到凍結。

當然了,這些日本都能忍。畢竟前期囤貨囤了不少,所以在後續的時間裏,日本都是在和美國進行貿易談判。

但在1941年的9月份,美國終止了與日本所有的貿易往來,其中日本賴以生存的石油資源也遭到了美國的凍結。這是致命的,因爲沒有石油,日軍就只能用陸軍的兩隻腳去征服大東亞了。

在沒有了美國的石油供給情況下,日本的石油來源只有東南亞。當地每年800萬噸的石油產量完全可以供給日本每年500萬噸的消耗需要。

然而,東南亞有着美國的一部分地盤,比如菲律賓。此外,南太平洋上英美的艦隊、基地封鎖着日本的往來船隻,石油運不出去。要想得到了東南亞的石油,就只有趕走英美等國,使其成爲日本自己的勢力範圍。

於是,早就在謀劃的對美作戰計劃開始被提上議程。

所以,爲了生存,是日本選擇對美國開戰的初衷。在當時日本的處境之下,和美國開戰,尚有一線生機,如果不打,那就只能接受失敗了。

當然,日本並沒有想着要徹底的擊敗美國,雙方的國力差距,日本方面也不是不清楚。比如策劃珍珠港行動的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其實就是一名留學過美國的美國通,他很瞭解美國的工業和戰爭潛力。

所以當時日本的計劃是,通過偷襲珍珠港,摧毀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在短時間裏形成對美國的武力優勢,爲日本爭取一年到兩年的時間。而日本則可以通過這個時間,快速的搶佔東南亞甚至於控制整個南太平洋,儘可能的掠奪資源。

甚至於最理想的情況是完成大東亞共榮圈的建立,和德國會師,完成對世界大局的掌控,屆時就算美國報復,也無濟於事了。

而就算達不到這種理想目標,至少也可以完成南進戰略,實現對於東南亞的資源控制,從而使得己方實力的最大程度擴張。日本海軍原本就不弱,擴張之後的實力相當足以使美國忌憚。屆時無論是打還是談判,有着東南亞作爲資源地的日本,應對起來都要輕鬆許多。

最後還有一點大家需要注意,美國的戰爭潛力很強是沒錯,但是當時的美國紙面上的軍事實力並不強,除了海軍厲害一點,陸軍幾乎形同擺設,而且大部分兵力集中在大西洋。

此時日本聯合艦隊擁有包括十艘航母在內的上百艘先進艦艇,總噸位高達119萬噸。而美國海軍雖然佔優,但是噸位也不過143萬噸,日本海軍的噸位佔到了美國的70%。更爲關鍵的是,太平洋艦隊只是美國海軍的一部分力量。珍珠港事件後,日本在太平洋有着戰勝美軍的能力和自信。

至於後續的戰爭,基於美國在一戰後普遍的厭戰情緒,日本大多數人都樂觀的認爲,美國國會不會同意美國又像一戰一樣把士兵送到遙遠的大洋彼岸去出生入死,這不符合當時美國的民衆情緒。

所以他們再賭,賭美國會愛惜羽毛,不敢全面開戰。這就好比日俄戰爭,日本傾全國之力去賭,賭沙俄不會爲了遠東而和日本拼命。在日本人眼中,菲律賓對於美國和遠東對於沙俄是一樣的。

只是日本賭錯了,珍珠港事件徹底點燃了美國人的怒火。當然,就算是賭錯了,日本依然有迴旋操作的餘地,畢竟短時間裏日本的海軍優勢還在,只要壓着美軍打,爲後方爭取時間就行了。

但中途島一戰的意外慘敗,也讓日本沒有能按計劃爭取到所需要的時間。最終,多行不義,自取滅亡。

總結來講,日本向美國開戰,初衷沒問題,計劃沒問題,都是符合當時日本處境的戰略選擇。但日軍戰術執行上有問題。比如珍珠港事件沒能摧毀太平洋艦隊的航母,中途島海戰優勢兵力下,卻被打掉了半個聯合艦隊。

此外,日本也低估了美國的參戰決心,誰能想到,一個遠離戰爭的國家,會開足馬力,讓整個國家進入到戰爭狀態?不開玩笑地講,當時美國的狀態太瘋狂了。在本土基本沒有戰火侵襲的狀態下,居然會全面徵兵,全力生產武器,福特、通用等等著名的汽車公司,居然轉型生產坦克了。

這種狀態下的美國,確實日本惹不起。所以對美國開戰,雖然不能算是日本“腦子進水”,但他們確實低估了美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