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與頂尖科學家們對話的“小科學家“們:最小15歲

世界頂尖科技論壇堪稱科學界“最強大腦”的聚會。

今年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一批年輕的“小科學家”吸引了不少目光,其中,年紀最小的一位僅有15歲。這批年輕人與諾貝爾獎、沃爾夫獎、菲爾茲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們進行交流互動,碰撞思想。

“少年科學家”與頂尖科學家進行思想碰撞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設置了青年論壇,其中最有意思的環節是“桌布討論”,將頂尖科學家、中國兩院院士科學家與青年科學家、青創企業家放到一起,總共15桌,每桌上1-2位頂尖科學家,與十幾位青年科學家圍坐,部分桌上還有小小的“少年科學家”。桌布討論沒有座次,不設主題,青年科學家分享自己的新研究,“少年科學家”提出奇思妙想,與頂尖科學家進行探討,碰撞出的火花直接寫到桌布上,最後進行展示。

青年科學家們常見的討論話題是材料物理、量子計算機、睡眠機制等普通人看起來有些深奧的領域,而由於青少年的參與,看似嚴肅的科學家討論變得更加輕快,話題也更加天馬行空。例如,在13號桌上,一名高中生向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奧曼提問:“互聯網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區別是什麼?”奧曼回答,互聯網教育最大的侷限性在於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接觸和情感聯繫,現實中,一個好的老師是能夠分辨出學生的潛質,並且能夠通過各種方式促進和激勵這種潛質發展的老師,而互聯網教育很難做到這一點。奧曼用自己的經歷舉例:“我在高中時代有兩個非常棒的老師,老師會對我說‘你做得真棒,你解決了一個難題,你可以做到更多!’如果你問互聯網教育和傳統教育有何區別,我的答案是互聯網沒有老師。” 

45分鐘的討論結束後,每一桌需要推選一個代表上臺進行總結髮言,很多桌都選擇了最年輕的成員。例如,第一桌的彙報人是北京第四中學學生王硯弈,他們主要討論的話題是“如何在科學上取得突破”。王硯弈講述了他們桌的頂尖科學家——2015年度圖靈獎獲得者馬丁·赫爾曼教授分享的故事,赫爾曼想發文章,第一年被雜誌社拒絕,第二年他的文章成爲的年度最佳文章,因此,他的第一個觀點就是永遠不要害怕被拒絕,不要害怕犯錯誤,要把它們當做一種成就;第二個觀點就是做你所喜愛的事情,第三個觀點是挑戰一些不可能的事情,第四個觀點是保持瘋狂,保持對未知的飢渴。事實上,現場在座的幾十位頂尖科學家,就是這些特質最鮮活的證明。

第14號桌上臺進行發言的是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英語與西班牙語雙語班高三學生胡詩成。胡詩成說,他們主要討論了一個成功科學家需要什麼樣的標準。首先,他需要不斷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領域;其次需要有能力進行科學的思考和表達,作爲科學家來說,除了做好科研外,非常重要一點是要講好故事;最後,要有能力來忍受拒絕與失敗。14號桌大部分是高中生,與2019年沃倫·阿爾珀特獎的吉羅·麥森伯克進行對話。

這些參會的高中生來自“中學生英才計劃”,該計劃是中國科協和教育部自2013年開始共同組織實施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計劃。各地科協從“英才計劃”學員中選拔推薦一部分學生來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包括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學生。據上海市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海市推薦的學生大部分是00後,最大的2001年出生,最小的2004年出生。

15歲參會者引發熱議 

還有命名小行星的高中生

在第二節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期間,“最年輕的參會者“成爲了網絡熱議話題,這一參會者指的正是參與青年論壇桌布討論環節的談方琳。談方琳是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一學生,只有15歲,她被分到了14號桌。

據上海市科協介紹,談方琳在初中階段曾憑藉課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獲“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專項獎一項;“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主席獎(初中生唯一獎)、一等獎。這一項目第一次建立了斐波拉契數列和貝祖數的聯繫,解決了貝祖數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計問題,改進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於2013年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給出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

談方琳參會一事被報道後,引發網友熱議,網友戲稱她是“別人家的孩子”,還有網友表示對她的研究“連名字都看不懂”。

與談方琳一桌討論的胡詩成,同樣是別人眼中的“天才少女”,她的研究領域是化學,國內外各類化學比賽的獎項可以說是拿到手軟:第32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初賽)上海市一等獎、2018年丘成桐中學生科學獎化學學科一等獎、2018年英國皇家化學新星挑戰賽中國區金牌、2019年美國化學奧林匹克中國賽區金獎;2018年Brain Bee全國腦神經科學大賽Third Place……

胡詩成介紹,她在初三前的那個暑假就在美國學完了高中化學,回來以後就開始學習大學化學,高一時作爲英才計劃的一員,加入了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化學系教授鄭耿鋒課題組,開展電催化CO2還原研究。在第70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中,胡詩成的課題《蠶絲衍生的高分散Ni,N共摻雜納米碳及電催化CO2還原》獲得了能源化學學科最佳獎和一等獎,獲得小行星命名,並獲得瑞典斯德哥爾摩青年科學研討會獎,受邀出席2019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胡詩成說:“我從小就比較喜歡化學,小時候把醋和小蘇打泡到一起就覺得很有意思。”本次來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她也見到了自己的偶像,MIT的有機化學大牛,在青年論壇上打了招呼,希望能有更多交流。

科學家呼籲社會和機構給予年輕科學家更多支持

世界頂尖科技論壇堪稱科學界“最強大腦”的聚會,2018年是首屆,今年的陣容更加豪華,參會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共65位,包括4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21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獎、菲爾茲獎等獎項得主,另外還有中國兩院院士、科技精英等。在這一平臺上與各領域的頂尖科學家進行交流,對於青年科學家和熱愛科學的青少年來說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或許,在今天參會的青年科學家和青少年中,會誕生未來的頂尖科學家。1997年諾獎物理獎得主朱棣文在總結演講中說道,一些著名的偉大科學家,在二十幾歲的時候都已經在做我們今天所謂諾獎級別的研究工作了,今天的年輕人也有這樣的潛力,他們可以在20多歲的時候做出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科學成就。在青年論壇上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年輕的一輩和老一輩、學生和老師,都可以互相學習,教學相長。“我看到很多年輕人,對科學充滿了激情,作爲科學家,這樣的激情其實是伴隨着我們一生的,從年輕走向老年。我認爲做科學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他鼓勵年輕人有更加寬廣的視野,保持好奇心。年輕的研究者要有自己的專業領域,但也可以看一看別人在做什麼,不同的領域在做什麼,做到觸類旁通,就可以把不同領域結合在一起,融會貫通。

朱棣文還呼籲社會各界對科學更多的支持,社會和機構需要找到有潛力的科學家,給他們這樣的機遇,例如獲得種子基金來獲得研究,這樣才能讓他們能夠伸展翅膀,而不僅僅是在實驗室當中。“我們不應該把科學作爲知識產權來看,我們應該把科學作爲全社會、全人類所共同擁有的一個基礎,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基礎去做很多的事情。”

新京報記者 顧志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