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凡是跟皇帝沾上点边的人,都叫皇亲国戚,尤其是皇帝的儿子、孙子们,地位一般都不会低,到了清朝时期,因为满汉之间的却别,所以清朝爱新觉罗氏皇族沿袭制度,跟以往的朝代有些不同。

  在明朝时期,皇族子弟会根据嫡庶不同,都封为亲王,只有太子等位比他们高,其余人没什么差别,不过有些亲王的封地富裕,有的亲王封地贫瘠,但大家的地位都是相当的。

  到了清朝就不一样,太子的地位最高,皇子之间也有地位高低差异,根据《大清会典事例》中的记载,皇太极建国之后,就把清朝的宗室爵位分为九个登基:

  从高到低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其余的都闲散宗室,而且承袭制度也不一样。

  在清朝,有时儿子不能完全继承父亲的爵位,清朝律例规定,宗室爵位一般通过四种方式赐封,分别叫功封、恩封、袭封、考封,每一种赐封方式都不一样的。

  功封很好理解,即因为功劳获得的封赐爵位,清朝最有名的功封人物就八大铁帽子王,他们都是因为功劳被封赏的,其后代也可以继续承袭他们的爵位。

  恩封是指皇室宗族因为跟皇帝血缘关系近,才得被封,一般皇子15岁之后,宗人府就会帮他办理封爵事宜,不过恩封每一代是登基是依次递减的,最终都会降低到闲散宗室。

  袭封是指因为爵位没有直接儿子继承,只能转给庶子孙承袭,即是没有嫡子孙的情况,如果连庶子孙也没有的话,只能转给他的兄弟授封,或者是兄弟的儿子等,这叫做袭封。

  考封是指通过考试获得封赐爵位的方式,一帮用在亲王、贝勒、奉恩将军等爵位的儿子,他们超过20岁后,就由宗人府出题,然后钦差大臣负责监考,考试内容有文化知识、骑马、射箭等。

  通过以上封赐形式可以看出,假若有些亲王爵位特殊,那么一直封赐下去,那么这些爱新觉罗氏的子嗣地位会越来越低,最终很可能像汉朝的刘备、刘秀一样,变成平民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乾隆在位时期,就他硬性推出一项规定,即超过17岁的皇室宗族,只要你是爱新觉罗氏后裔,就可以赏赐四品顶戴,同时能领一份俸禄。

  乾隆皇帝这一规定出来,基本可保爱新觉罗氏万世无忧,但到清末就显出弊端,闲散宗室白白领取俸禄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成为国家的负担,最终这份负担都压在老百姓身上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