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非常擔心父母的健康時,我們既要安慰孩子病毒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爲TA遮風擋雨的大人是很強大的,不會被隨便擊倒。

問題:

我的孩子10歲,不知道是因爲太懂事了,還是什麼,特別關心我和他爸爸的身體。他很擔心疫情,經常收看電視臺播放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情況,總是提醒我們要戴口罩、要勤洗手、要鍛鍊身體。他爸爸打個噴嚏,他也問個不停:爸爸你怎麼了。我有一點擔心,是不是孩子有什麼心理問題。另外,他從小就不太跟同齡小朋友玩,學習成績一般,喜歡宅在家裏。

回答:

疫情不僅影響着日常生活節奏,也影響着我們的心情和家庭氛圍。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訴父母內心的焦慮。令人慶幸的是,這位媽媽一方面感受到了孩子對自己的愛和關懷,一方面也很敏銳地發現孩子有與平日不太一樣的行爲。

的確,在這個全球疫情還在持續的環境中,焦慮是非常正常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不妨允許自己有焦慮的情緒,同時也允許孩子有焦慮的情緒。

我不知道你對孩子的擔心是什麼,先試着猜測一下。第一個原因,可能是孩子對你們的過度關心,會讓你對自己產生一個不好的評判:在當下這個疫情環境中,是不是我有哪些地方沒有做好?第二個原因,可能是這種對父母的擔心,讓你確確實實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了隱隱不安的感覺。

如果是第一個原因,我想你可能需要想辦法放下這個評判,因爲這種評判除了讓你感到焦慮和內疚外,並不能真正幫助你去理解孩子、解決當下的問題。現在我們來找第二個原因,看一看孩子到底在擔心什麼。

在精神分析學家梅蘭妮·克萊因的案例中,曾經提到過一些兒童,他們呈現出的類似的焦慮情緒。有一位叫理查德的10歲男孩,在二戰期間非常害怕德國納粹傷害自己的家人、傷害心理分析師。克萊因發現,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針對父母的憤怒和不滿,同時因爲愛自己的父母,就會焦慮這種憤怒會不會傷到父母,甚至失去父母。大人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你發個火,我還能因此沒命?”但是,在生活中,確實很多父母是接不住孩子的脾氣的,比如會大發雷霆地反擊,讓孩子好好“喫一頓生活”,或者痛苦悲傷,在孩子面前流淚,讓孩子內疚。如果你是這麼應對的,那麼在那一刻,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受傷了,甚至從爲人父母的角色中消失了、沒有了。充滿幻想的孩子就會卡在這種焦慮情緒中出不來。如果剛好在這個過程中,家裏或者周圍的環境發生了一些事情,比如父母生病、離婚、情緒崩潰,家人死亡、發生戰爭,或者像現在這樣,全球爆發疫情,人心惶惶,這些外在的事情就會增強孩子內心的恐懼:你看果真如此,大人其實很脆弱,如果我的攻擊性太厲害,爆發出來肯定會傷了他們,甚至殺死他們。

從現實層面上看,孩子是在擔心疫情病毒傷害父母的身體;從孩子的潛意識層面看,他焦慮的是:父母能在我的攻擊中安然存活嗎?

在梅蘭妮·克萊因看來,一個人如果長期卡在焦慮的環節中,自我的力量就會比較弱,他就無暇去顧及其他的事情,比如不願意上學、對學習新東西、探索新世界不感興趣,很難跟同齡孩子建立深入的友誼,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等等。

幫助孩子跨越整個關卡,父母需要做的是,讓自己在孩子心中變得更加強大,充滿力量。這個力量感既表現在身體好、精力充沛、意志力強大等生理因素上,更表現在能夠以成年人的胸懷安撫和包容孩子的焦慮和攻擊性的心理智慧上。比如,你允許自己有生氣的時候,也能理解和包容孩子的憤怒;你可以在工作場合、親密關係中大膽地說不,你也能接受孩子對你說不;你對自己的想法、感受、需要敏感清晰,你也能敏感地覺察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他需要什麼、害怕什麼、憤怒什麼,並且適時給予滿足、安慰和理解。

當孩子在和父母相處的日日夜夜中,感受到你們原來是這麼淡定、敏銳、溫暖而且有力的時候,他的焦慮會一點一點放下,而且還會認同你們內心的力量,勇敢地行走在這個充滿風險也擁有希望的世界。

尹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發展心理學碩士,兩個孩子的媽媽。

我們願意傾聽

親愛的親子學堂讀者:我們正在推出“心理問答”欄目,如果你有什麼困惑和痛苦可以給我們留言傾訴,由專業心理諮詢師進行答覆。

具體要求是:

1.在評論區留言或者發信至郵箱[email protected],200字以上,字數太少無法聚焦。

2.留言及回覆均允許公開發布。

3.力求描述最困擾你的一個或兩個點,越具體越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