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讨厌撞衫的皇帝也不少,《续资治通鉴长编》里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安排宰相,找一个从未被使用过的字眼作年号,赵普等人选了“乾德”。相似的是,小皇帝溥仪登基后使用的年号是“宣统”,宋朝皇帝曾忌讳“宣”字是“家有二日”。

今日,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年号制度。

设立年号始于汉武帝时,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到“至武帝始创年号,朝野上下俱便于记载,实为万世不易之良法。”但具体哪一年开始使用年号历来多有争论。辛德勇先生的《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对这一问题有充分的论证。

年号一般在新帝王即位之时换新,用以表示新的帝王顺天更始之义。而我们习惯上就用该年号称呼这位皇帝。如朱由检的年号是“崇祯”,人们就称其为“崇祯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为“乾隆”,人们就称其为“乾隆皇帝”。

但在此之后一代帝王执政时期,也会改换年号。因为相信改元可以除厄迎祥,逆转运势,不少皇帝频繁地改换年号,有的皇帝改元竟多达十余次,甚至有一年数改者。

最有名的武则天一共用了17个年号。未登基前用过光宅、垂拱、永昌、载初4个年号,登基后用了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和长安13个年号。不同的年号,有不同的典故,投射出武则天执政以来的心路历程。

年号起得好,宰相干到老 | 拟年号的那些小心思

武则天像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因为皇帝们的心愿如此相似,反映在年号上也出现过撞车的情况。如“建兴”,就被使用过11次;“天祐(佑)”这个年号,则被使用过10次;而“太平”这个年号,也被使用过9次。

当然,讨厌撞衫的皇帝也不少,《续资治通鉴长编》里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安排宰相,找一个从未被使用过的字眼作年号,赵普等人选了“乾德”。用了乾德这个年号三年以后,也就是公元965年,宋太祖灭后蜀,其部下从一名宫女随身携带的物品中搜出一面旧铜镜。镜背有“乾德四年铸”的铭文。怎么在乾德三年冒出了乾德四年的东西?宋太祖召集学士陶穀、窦仪询问。仪曰:“此必蜀物。昔伪蜀王衍有此号,当是其岁所铸也。”用都用了,太祖继续使用乾德年号,却得出一个结论,“宰相须用读书人”。

年号起得好,宰相干到老 | 拟年号的那些小心思

还是宋朝,过了五十多年,乾兴元年(1022年)的时候,宋真宗驾崩,仁宗赵祯即位,时年13岁。因年龄太小,遂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儒臣为迎合时事,便将年号定为“天圣”;天圣十年(1032年),又改元“明道”。为什么要以天圣、明道为年号呢?据北宋蔡绦《铁围山丛谈》讲, “天圣为二人圣,明道为日月”,都是取皇帝和太后共同执政的意思。至明道二年(1033年)仁宗亲政,才将年号改为景祐

相似的是,小皇帝溥仪登基后使用的年号是“宣统”,宋朝皇帝曾忌讳“宣”字是“家有二日”。而在溥仪这里,“宣统”,明面上虽是 “向天下宣告王朝大统”,但似乎又另有玄机。有人推测在年号中使用“宣”字,其真实意图正是为了暗含“家有二日”,为光绪帝皇后隆裕和摄政王载沣共同管理国家作一铺垫。不过,也有人说“宣”与“掀”读音近似,“宣统”者,掀翻其统治也。这虽然是歪解臆说,但也一语成谶,清朝的统治很快就被掀翻了。

关于年号典故与年号文化,可说的还有很多,限篇幅限制,今日我们就先说到这里吧。

◎本文转载自“中华书局1912”,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