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然,討厭撞衫的皇帝也不少,《續資治通鑑長編》裏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安排宰相,找一個從未被使用過的字眼作年號,趙普等人選了“乾德”。相似的是,小皇帝溥儀登基後使用的年號是“宣統”,宋朝皇帝曾忌諱“宣”字是“家有二日”。

今日,我們來看看中國的年號制度。

設立年號始於漢武帝時,清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寫到“至武帝始創年號,朝野上下俱便於記載,實爲萬世不易之良法。”但具體哪一年開始使用年號歷來多有爭論。辛德勇先生的《建元與改元:西漢新莽年號研究》對這一問題有充分的論證。

年號一般在新帝王即位之時換新,用以表示新的帝王順天更始之義。而我們習慣上就用該年號稱呼這位皇帝。如朱由檢的年號是“崇禎”,人們就稱其爲“崇禎皇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的年號爲“乾隆”,人們就稱其爲“乾隆皇帝”。

但在此之後一代帝王執政時期,也會改換年號。因爲相信改元可以除厄迎祥,逆轉運勢,不少皇帝頻繁地改換年號,有的皇帝改元竟多達十餘次,甚至有一年數改者。

最有名的武則天一共用了17個年號。未登基前用過光宅、垂拱、永昌、載初4個年號,登基後用了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久視、大足和長安13個年號。不同的年號,有不同的典故,投射出武則天執政以來的心路歷程。

年號起得好,宰相干到老 | 擬年號的那些小心思

武則天像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因爲皇帝們的心願如此相似,反映在年號上也出現過撞車的情況。如“建興”,就被使用過11次;“天祐(佑)”這個年號,則被使用過10次;而“太平”這個年號,也被使用過9次。

當然,討厭撞衫的皇帝也不少,《續資治通鑑長編》裏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安排宰相,找一個從未被使用過的字眼作年號,趙普等人選了“乾德”。用了乾德這個年號三年以後,也就是公元965年,宋太祖滅後蜀,其部下從一名宮女隨身攜帶的物品中搜出一面舊銅鏡。鏡背有“乾德四年鑄”的銘文。怎麼在乾德三年冒出了乾德四年的東西?宋太祖召集學士陶穀、竇儀詢問。儀曰:“此必蜀物。昔僞蜀王衍有此號,當是其歲所鑄也。”用都用了,太祖繼續使用乾德年號,卻得出一個結論,“宰相須用讀書人”。

年號起得好,宰相干到老 | 擬年號的那些小心思

還是宋朝,過了五十多年,乾興元年(1022年)的時候,宋真宗駕崩,仁宗趙禎即位,時年13歲。因年齡太小,遂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儒臣爲迎合時事,便將年號定爲“天聖”;天聖十年(1032年),又改元“明道”。爲什麼要以天聖、明道爲年號呢?據北宋蔡絛《鐵圍山叢談》講, “天聖爲二人聖,明道爲日月”,都是取皇帝和太后共同執政的意思。至明道二年(1033年)仁宗親政,纔將年號改爲景祐

相似的是,小皇帝溥儀登基後使用的年號是“宣統”,宋朝皇帝曾忌諱“宣”字是“家有二日”。而在溥儀這裏,“宣統”,明面上雖是 “向天下宣告王朝大統”,但似乎又另有玄機。有人推測在年號中使用“宣”字,其真實意圖正是爲了暗含“家有二日”,爲光緒帝皇后隆裕和攝政王載灃共同管理國家作一鋪墊。不過,也有人說“宣”與“掀”讀音近似,“宣統”者,掀翻其統治也。這雖然是歪解臆說,但也一語成讖,清朝的統治很快就被掀翻了。

關於年號典故與年號文化,可說的還有很多,限篇幅限制,今日我們就先說到這裏吧。

◎本文轉載自“中華書局1912”,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