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荣是莘庄工业区的文化名人。作为非遗传承工作室中华篆刻艺术赏析项目负责人,他在文体中心的志愿服务平台上,开设公益课程,与居民分享文化知识,共同感受文化风采。在进博会期间,程振荣老师也在现场写书法活动中挥毫泼墨。

图说:进博会期间,程振荣在书法活动中挥毫泼墨

作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闵行区书法篆刻协会会员,程振荣三十余年来刀笔不辍,钻研书法篆刻,每年刻章300枚左右,书法篆刻作品曾在多家报刊杂志上多次发表。

遇到伯乐

十多岁时,当时报纸上有一枚印章的篆书吸引到了他,从此他和书法篆刻结下了缘分。

不久,程振荣遇到了人生第一位“伯乐”——中学老师舒文扬。舒文扬不仅是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教师书画篆刻专委会会员,还是西泠印社社员,对喜欢学习书法篆刻的同学大力支持培养。每个周六,程振荣就和同学们带着写好的书法去向舒老师指教。至今,他们仍保持着深厚友谊。

程振荣说,各位前辈对他的艺术造诣、艺术理念的影响是巨大的。曾有一次,他刻一枚印章时无论如何总感觉没有厚实稳重的感觉,一位前辈只提点了一句“刀再斜一点”,立马见效。刚学书法那会,他又问另一前辈:“什么时候能学好书法篆刻?”老前辈说:“十年不过刚刚起步。”当时年轻的程振荣不以为然,如今他对每一位学员都强调,学书法篆刻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图说:程振荣书法作品

贵在坚持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其实当初和程振荣一起学习书法、篆刻的小伙伴并不少,但至今坚持的不多。

“关键在坚持,三四十年来从来没有想过放弃的念头。”刚进入工厂工作时,中班加班3毛钱,夜班加班5毛钱,程振荣每个月都要花六七元买宣纸和印章,单单是秦汉印,他就临摹了3000多枚。如今,程振荣家中的阁楼全是大大小小各式印章。

多年来,程振荣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吃好晚饭就要练字、刻印,常常会六七点开工,练到深夜。他说:“每天都要练,不然感觉有任务没完成,心里空落落的。”

图说:程振荣书法作品

形成风格

如今,程振荣的作品风格已臻于成熟,正草隶篆都有涉及。

“书法、篆刻要表现丰富,各种字体都要学习。风格过于单调会缺乏新鲜感。” 他现在的作品或自然拙朴,或精巧细腻,风格多样且独特。然而,他也强调传承的重要性:“要先学古人经典作品,学成后把自己的性格融入进去自然就成了风格,没有基础就去创新,那是胡来。”

早期,程振荣苦学明清书法流派的浑厚爽利,风格上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篆刻则学习晚清名家赵子谦。对于一些市面上买不到的字帖他就到图书馆借,然后一一临摹。

这种风格并不好走,需要同时学习工稳和写意的精髓,探究两派的特长,需要长时间的积淀,非一朝之功。

图说:程振荣

厚积薄发

书法篆刻是门艺术,更是门学问,讲究融会贯通。

“厚积才能薄发,匆匆忙忙间成不了好作品。”学书法要多看,多看展览、多看字帖、多了解传统文化。程振荣养成了长期的阅读习惯,他不无得意地说,家里藏书颇丰,即使每天看一本书,三四年也看不完,书籍内容更是从书法篆刻到文学艺术理论到明清小说等,涉猎极广。平日里,他常会翻阅古诗古文,思考篆法、章法、刀法,每每看到好句子就会记录下来,思考下适合哪种石头、适合哪种字体。

他透露说,他已着手刻制一部上海本地剧沪剧经典剧名印谱。上海本地经典沪剧剧名的印章,让本土文化和篆刻、书法艺术结合得更紧密些。

本图文由微信公众号“上海市莘庄工业区”授权刊登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