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剛剛結束的2018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感覺是進入了低俗當道的雜貨鋪,可謂滿地垃圾中的戰鬥機,除了畢加索式的陳貨撐檯面,優質鮮貨奇缺。

香港巴塞爾從一出生就是個畸形兒,中國畫廊熱臉貼冷屁股的行爲註定了其尷尬的不遠處還有綿綿的陣痛。

有意思的是,《2018香港巴塞爾,成就了誰?》一文中提到的資深藝術品經紀人李蘇橋也注意到了中國中小畫廊在香港巴塞爾的尷尬境況,在他看來:“開幕首日展場內人山人海,巴塞爾博覽會參展畫廊更是業界牛逼的標籤!燕雀焉知鯤鵬之志。”

然姐夫拍創始人胡湖卻說:“開幕日人流量比較少。”

筆者就展場傳出的圖片來看,香港巴塞爾挖空心思的熱鬧錶演確實吸引了不少喫瓜羣衆的眼球,只是這種集體標新立異,菜市場式的火爆委實乏善可陳。

它讓人感覺更像是進入了一個鬧哄哄的遊樂園——一個充滿叫賣聲、缺乏兒童喊“皇帝新裝”的遊樂園。

正如李蘇橋所說,實際上那些一線國際畫廊對市場的壟斷卻越來越明顯。

大部分努力想當收藏家的新有錢人在缺少獨立判斷缺少審美還缺少時間與耐心的時候,與大牌國際畫廊一起玩當代藝術最容易獲得市場獎勵,有時候是你想玩還得排隊等着,裏面的老客戶還沒出來呢!這樣大牌畫廊門口的人愈聚愈多。

此外就是大牌畫廊合作的藝術家擁有更多的學術資源(包括雙年展、美術館等等,雖然屢遭非議,但當代藝術領域就是這樣一個生態系統),這保證了收藏家們能與大牌畫廊一起玩顯得特別有面子,走那兒都可以吹。

藝術有什麼用?

香港巴塞爾告訴我們,藝術不過是用來吹牛的道具。

我們習慣於盲目跟風的藝術生態在香港巴塞爾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形式大於內容的求新與流俗在香港巴塞爾氾濫成災,香港巴塞爾還能圓我們的中國藝術夢嗎?

不幸巴塞爾,他們習慣的期盼與尷尬還將繼續;

幸有巴塞爾,他們正在爲中國本土藝術逐漸走向世界舞臺的強勁發聲讓道。

文章來源:中國美術報

文:楚尋歡

往期精彩內容,點擊閱讀

文化將死,必出妖孽

畢加索與齊白石對比的意義何在?

從《我不是藥神》說起,回顧電影海報中的書法江湖

如果館長不專業,美術館就不可能專業

畢加索:“我用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

我沒有亂畫,只是你看不懂!

中國攝影界沒有大師,只有一個叫何藩的

地址:桂林市七星區臨江路201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