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5日電 題:《星石投資:“垃圾股”開始謝幕?科創板推動A股生態變遷》

作者:星石投資

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消息一傳出,引發市場的廣泛熱議。

A股生態變遷的標誌性事件

星石認爲,此舉表明政府堅定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的決心。

科創板的設立,對中小科技創新企業而言,提供了全新的直接融資支持通道,將會加快科技創新類企業快速上市,將爲經濟轉型、服務新產業和新經濟發展提供重大支持。

對資本市場而言,科創板的設立,有助於科技細分領域龍頭加速形成,彌補過去類似BATJ海外上市的遺憾。

需要擔心的市場擴容導致的資金分流嗎?我們認爲,整體壓力可控,證監會下午也專門作出解釋,會把握試點的力度和節奏。但是會加速企業的優勝劣汰,註冊制下,上市的門檻更低、時間更快,那麼現有上市公司“殼資源”的稀缺性必然會下降,對垃圾股的估值衝擊將是最大,將會使得殼價值繼續回落。

在科創板中試點註冊制,將成爲A股生態變遷過程中的一起標誌性事件,爲全面推進註冊制積累必要經驗,給那些只熱衷資本市場運作、不務本業、長期不退市、養殼保殼等待被收購的上市公司敲響了一記警鐘。

A股垃圾股已經開始“謝幕”

經歷近30年的發展,股票市場經歷了生態大變遷,從亂象頻出,到一步步走向成熟,尤其是最近兩年制度不斷完善,投資者結構不斷優化,國際化程度加深,這個過程中A股在加速去僞存真,過去那些熱衷炒殼、炒新、炒概念等炒作之風也日漸式微。如今A股經過深度調整再次回到了歷史的低位,迎來了難得歷史機遇。

今年以來,退市新規在強制退市方面有所強化,同時在執行退市的力度上也在加大,已有5家公司執行退市,在制度“培肥”與市場投票的相互作用下,尾部公司估值不斷下移,甚至喪失流動性,殼資源過剩,“準仙股”爆增至63家,加速A股去僞存真。

而科創板註冊制的試點,將會使得科技創新企業在科創板更便捷的上市,那麼現有殼資源的稀缺性將會大大降低,更多的炒殼炒概念的上市公司的估值或繼續回落。

尾部公司估值不斷下移,今年以來A股市場劇烈調整,尾部公司估值不斷下移,30億以下的股票佔比增多,截止2018/10/19,A股市值在30億元以下的公司已有1882家,佔比從去年底的28%上升至53%,前20%的股票市值佔總市值的79%,這一比例逐步向港股靠攏。

圖1 A股市值分佈變化圖

數據來源:Wind,星石投資

越來越多的小市值公司正在喪失流動性。下半年以來(截止10.19),高達280家公司日均成交額低於1000萬元,流通市值最高36億元,最低2.4億元,中位數9.2億元。今年以來日均成交額低於1000萬元的公司也在逐漸增多。

圖2 每月日均成交額低於1000萬的股票數量(家)

數據來源:Wind,星石投資,數據截止2018/09/28

63只“準仙股”在排隊。價格位於1元-2元的“準仙股”也在大幅增多,年初的時候只有5只,而截止2018/10/19已高達63只股票,其中屬於風險警示板塊的23只。

A股走向成熟纔剛剛開始,越來越多的垃圾股將會退出市場。分化是市場走向成熟的標誌,以成熟市場美股爲例,有接近一半鮮有問津的殭屍股。但A股的成熟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退市常態化、註冊制、漲跌停板、長期資金等多方面仍有待更多的政策落地。但是這個過程中,去僞存真將持續進行。

未來是優質企業的資金春天

展望未來,A股市場優勝劣汰、良幣驅逐劣幣現象不可逆,沒有基本面支撐的垃圾股或將進一步面臨估值下移和缺乏流動性,越來越多“殭屍企業”以及“股市不死鳥”,或將逐步退出市場,科創板的推出有望加速這種進程。而優質公司有望進一步享有流動性溢價,迎來長期投資的春天。

低估值爲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提供了土壤:今年以來在內外壓力下,A股市場發生了一輪深度調整,A股估值回到了歷史低位,與此同時,爲了提振市場情緒,監管層在穩定市場、鼓勵長期資金來源、對外開放、減稅降費、促進國企改革和民營經濟發展等多方面已經釋放了積極信號,並推出針對性的政策,隨着政策的落地和見效,投資者信心和市場表現有望形成正反饋。

表格1 當前指數估值PE(TTM)接近幾次歷史大底

數據來源:Wind

圖3 絕大部分行業估值已經回落至2005年以來的歷史低位

數據來源:Wind,數據截止2018.10.15

而那些堅守本業、專注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優質企業或將迎來更多資金青睞:國內外發展已經充分印證支撐長期股價上漲的動力主要來源於盈利增長。在未來長期資金佔比提高、投資理念更加成熟的背景下,投資者更加關注企業的基本面和盈利。那些真正有實力的上市公司將會脫穎而出。

圖4 長期來看盈利是支撐股價上漲的主力

數據來源:Wind,海通證券(上證綜指:1996.12-2017.12;標普500:1927.12-2017.10;恒生指數:1973.5-2017.10)

對於投資而言,未來投資優質公司的長期方向是明確的,但是當下短期的分歧也是有的,作爲專業的機構投資者,我們要做的正是要摒棄雜音,深入研究和獨立判斷,從基本面出發,選擇能夠走得更遠的、堅守主業,專注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好公司,做時間的朋友。(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衆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