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艺术界、收藏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则新闻,莫过于艺术家Banksy声称自己在多年前制作作品时,已将碎纸机暗藏作品中,并在一次拍卖中将作品破坏,防止作品被市场化。一时间,Banksy的魅力席卷全球,称他为对抗艺术市场化的英雄。 

早前我已经写过文章,以Banksy为引子,讨论了今年Turner Prize的入围名单为什么是当今艺术的潮流。 但不少读者表示,有兴趣但我详细谈一谈Banksy的这个作品的精彩之处。

各位朋友,试想想,你在名店买了一件衣服,你付款之后,衣服竟然变成碎片。然后店家还要说,这是故意的。不熟悉艺术的朋友,可能大感不惑。作品被损毁后,价值竟然不跌反升,世界上会有这样荒谬的事吗?是的,在最荒谬的地方,正是艺术生长的地方。

其实,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次事件,首先要了解Banksy一向的创作走向。Banksy的作品从不回避社会议题和对抗体制,以快闪行动和创作回应时事议题。他曾经有作品针对法国推行收紧难民政策,像今年五月,法国政府曾在当地清除难民庇护点,近一千名难民被驱逐到街上。其后,Banksy在街头绘画一位黑人女孩,以红色花纹图案覆盖一个象征纳粹主义的万字饰回应事件。虽然作品被极速移除,但因为艺术的力量为其宣言赋权,迅速引起世界的舆论和关注。而经过多年以来的积累,Banksy站在弱势一方的形象,已经为他的作品赋予了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

所以,这次在拍卖过程中销毁作品,很自然被大众理解成一种对市场的抵抗。Banksy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一边骂市场,却一边被市场吸纳。退后一步看,会发现这跟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不无关系。这一年来,名牌殒落,反而充满缺憾但真实的「素人」,却纷纷冒起,在社交媒体刷屏。当互联网大行其道,艺术,亦难免被卷入这个漩涡。一个作品、一个艺术家被大众谈论的次数,已经成为评估作品价值的一部分。今次事件,我们甚至可以看见,各大品牌都争相向其致敬。当代艺术以意念先行,所以Banksy这个行为,可以说是为他的作品赋予了一层全新的意义,更加是艺术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经典。

事实上,这些「反市场」的作品,近年越来越受市场欢迎,因为这些作品仿佛宣示了一种态度和价值观。不过,我认为值得思考的是,将市场打成黑,艺术打成白,区分两者,是否支持艺术发展一个健康的走向。其实,不论是Damien Hirst、草间弥生这些鼎鼎大名的艺术家,都需要进入市场,令作品被收藏,才能获得更多资源,继续发展自己的艺术创作。市场当然有些时候会蚕食艺术,但我们却不可以忽略它同时有支持艺术发展的面向。

英语有一句谚语很有趣,革命之后,谁会执拾乱摊子?After the revolution, who’s going to pick up the garbage on monday? 市场自然有它的问题,但如何提出一个具体可行的制度,令艺术可以健康发展,才是我关心的课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