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藝術界、收藏界最爲人津津樂道的一則新聞,莫過於藝術家Banksy聲稱自己在多年前製作作品時,已將碎紙機暗藏作品中,並在一次拍賣中將作品破壞,防止作品被市場化。一時間,Banksy的魅力席捲全球,稱他爲對抗藝術市場化的英雄。 

早前我已經寫過文章,以Banksy爲引子,討論了今年Turner Prize的入圍名單爲什麼是當今藝術的潮流。 但不少讀者表示,有興趣但我詳細談一談Banksy的這個作品的精彩之處。

各位朋友,試想想,你在名店買了一件衣服,你付款之後,衣服竟然變成碎片。然後店家還要說,這是故意的。不熟悉藝術的朋友,可能大感不惑。作品被損毀後,價值竟然不跌反升,世界上會有這樣荒謬的事嗎?是的,在最荒謬的地方,正是藝術生長的地方。

其實,要理解爲什麼會出現這次事件,首先要了解Banksy一向的創作走向。Banksy的作品從不迴避社會議題和對抗體制,以快閃行動和創作回應時事議題。他曾經有作品針對法國推行收緊難民政策,像今年五月,法國政府曾在當地清除難民庇護點,近一千名難民被驅逐到街上。其後,Banksy在街頭繪畫一位黑人女孩,以紅色花紋圖案覆蓋一個象徵納粹主義的萬字飾回應事件。雖然作品被極速移除,但因爲藝術的力量爲其宣言賦權,迅速引起世界的輿論和關注。而經過多年以來的積累,Banksy站在弱勢一方的形象,已經爲他的作品賦予了一種特殊的象徵意義。

所以,這次在拍賣過程中銷燬作品,很自然被大衆理解成一種對市場的抵抗。Banksy是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他一邊罵市場,卻一邊被市場吸納。退後一步看,會發現這跟互聯網發展的趨勢不無關係。這一年來,名牌殞落,反而充滿缺憾但真實的「素人」,卻紛紛冒起,在社交媒體刷屏。當互聯網大行其道,藝術,亦難免被捲入這個漩渦。一個作品、一個藝術家被大衆談論的次數,已經成爲評估作品價值的一部分。今次事件,我們甚至可以看見,各大品牌都爭相向其致敬。當代藝術以意念先行,所以Banksy這個行爲,可以說是爲他的作品賦予了一層全新的意義,更加是藝術歷史上一次劃時代的經典。

事實上,這些「反市場」的作品,近年越來越受市場歡迎,因爲這些作品彷彿宣示了一種態度和價值觀。不過,我認爲值得思考的是,將市場打成黑,藝術打成白,區分兩者,是否支持藝術發展一個健康的走向。其實,不論是Damien Hirst、草間彌生這些鼎鼎大名的藝術家,都需要進入市場,令作品被收藏,才能獲得更多資源,繼續發展自己的藝術創作。市場當然有些時候會蠶食藝術,但我們卻不可以忽略它同時有支持藝術發展的面向。

英語有一句諺語很有趣,革命之後,誰會執拾亂攤子?After the revolution, who’s going to pick up the garbage on monday? 市場自然有它的問題,但如何提出一個具體可行的制度,令藝術可以健康發展,纔是我關心的課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