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词的精髓,在于它从多个维度揭示了宋仁宗之所以是宋仁宗,大宋朝之所以是大宋朝的深层次原因,那就是因为他们的知书达礼,重视孝道,尊重读书人,尊重文化与知识,这是大宋气韵的深层次原因。看到这里,不由想起了电视剧《琅琊榜》,同样是正午阳光出品,里面的台词也是充满哲理,富有意境。

近期,由正午阳光出品,张开宙导演,朱朱编剧,王凯、江疏影、任敏、杨玏、边程、叶祖新、喻恩泰等主演的古代传奇剧《清平乐》正在热播,剧中的服化道也引发大家持续讨论。

虽然只看了前面几集,却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正午阳光精益求精的品质,对于细节的反复雕琢,以及分分钟透出屏幕的那种质感,精细度。画面背后传递出大宋气韵

电视剧的每一帧都像油画,画面精致,悠远静美,恨不得都截屏保存下来,用来做壁纸。

无论是宫中的场景布设,特写,还是户外的实景,大全景,平民的房屋外景,内部布置,以及人物服装,面部特写,都透着古色古香的味道,做工精致,用心用情。

这无比精致的服化道,背后所传递出来的,更是大宋王朝的气韵,涵养,恢弘,气度。

电视剧中有个宋仁宗练习书法的镜头,一笔一划,都透着力道,饱含着情感,既有书法的力道之美,清新隽永,意在笔前,力透纸背,又有个人的情感寄托,思绪游走,一帧帧拍出来既大气磅礴,又富有诗情画意。

有个宋仁宗在户外的镜头,他想去见生母李顺容,晏殊过来劝他,两个人站在长亭里,对称的构图,精美的色彩,悠远的意境,共同构成了一幅大气精美的画面,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掌控力。

在每个构图的背后,都有着对于光影的出色运用,从而让这部剧的整体质量很高,每一帧都传递出恢弘大气,同时,又蕴含着哲学和诗意的美。

台词精雕细琢透着古风古韵

电视剧《清平乐》的台词也同样值得称赞,不仅有文化厚度,还符合一定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比如吕夷简的台词,引用孔子的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比如晏殊的台词,“天子之孝,重在将德行教化施于黎明百姓,让天下百姓遵从效法”。

又比如这句台词,“圣君的谨慎源自于仁厚,谨慎是怕犯错,而怕是因为知道自己强大,一言可福万民,一言可祸四海。若君王不仁,不以万民之苦自苦,自可肆意独断,任性而为,自不必怕,更不必忍”。同样是字字珠玑,充满哲理。

看到这里,不由想起了电视剧《琅琊榜》,同样是正午阳光出品,里面的台词也是充满哲理,富有意境。

那么,它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精力,去雕琢这些台词,去讲述这些背后的故事呢?宋仁宗之所以是宋仁宗的深层次原因

其实,看起来好像是台词拖慢了剧情的节奏,满篇大道理,让人有点昏昏沉沉,然而,细细研究,发现并非如此。

台词的精髓,在于它从多个维度揭示了宋仁宗之所以是宋仁宗,大宋朝之所以是大宋朝的深层次原因,那就是因为他们的知书达礼,重视孝道,尊重读书人,尊重文化与知识,这是大宋气韵的深层次原因。

宋朝不像隋唐,有少数民族的基因,孔武有力,喜欢征战,也不像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君王说一不二,一言九鼎。

大宋正好处于上接隋唐,下启明清的中间阶段,在它的身上,更多是一种皇帝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运作模式,这是宋朝的气度,也是它的科技,文化,文学等能够达到鼎盛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此,所以每做一件事情,宋仁宗都会去孔孟儒学中找出依据,寻找缘由,并从家国天下的角度,去说服大臣,更是说服自己。只有这样,他才能过了心中的那道坎。

从剧中我们得知,宋仁宗对于政令的下达,研究,分析,并不是像其他剧中的皇帝那样,强势命令你,直接通知你,让你无条件执行,而是更多考虑如何去说服大臣,去让大臣信服。

表面上看,他是在忍气吞声,缺少威严,其实,他是在据理力争,求得两全。

他在自己和大臣之间,保持了一个最大限度的平衡,也让大臣们能够与他一起,共同治理好这个国家。

电视剧一开始,有个不起眼的小细节,宋仁宗骑马出城,不小心惊到了路人,他一边骑着马,一边回头关切地问道,“对不住,我赶路赶得急,你没事吧?”

这里印证了他的宅心仁厚,宽容大度。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路人,尚能做到如此关切,那么,对于那些文武众臣,更是难得的推心置腹。

其实,这才是一个君王的气度,胸襟,正因如此,在宋仁宗一朝,人才井喷,能臣辈出,文有韩琦、范仲淹、晏殊等,武有狄青,以及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的包拯。

因为他的尊重,善待,人才才会真心效力,因为他的鼓励,支持,人才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因为他的仁厚,博学,国家才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