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千年前與不同國家展開交流的古蜀國,到今天力圖塑造國際門戶樞紐的成都,這座城市因何獲得全球的青睞?

位於成都城西二環路和三環路之間的金沙遺址曾出土了1000餘根象牙,重量數以噸計。對於象牙的來源,學者們傾向於認爲這些是古蜀國與外界貿易交換而來的。在交換過程中,不同文明在成都融合: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和玉石器等部分特徵分別與中原殷商文化、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相若。而以杖代表神權王權、使用黃金面具等,又與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臘文明普遍的文化特徵相似。

學術界認爲,早在4000年前,古蜀國就通過以成都爲起點的南方絲綢之路長期開展對外貿易,並因此與域外不同文明保持着頻繁的交流,進而形成其獨特氣質。可以說,上古時期,成都就是國際貿易的樞紐和世界文明的交匯地。

不過,在此後的歷史演進中,人們對四川盆地卻形成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和“不與秦塞通人煙”的認識。尤其是在海權興盛的時代,深處內陸的成都受到地理阻隔等因素的影響,不再是中國對外開放和與世界交往的腹地。這並不符合成都應該有的位置。隨着西部大開發,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成都作爲中國開放的門戶樞紐和對外交往中心的地位得到重新確立和復興。

目前,成都國際航線數和年度出入境流量都位列中國第四、中西部第一。“蓉歐+”東盟鐵海聯運班列和鐵路班列聯通亞歐大陸21個境外城市。285家全球500強企業入駐、17個國家獲批在成都設立領事機構、與92個國際知名城市締結國際友城和友好合作關係城市。

2017年年底,成都確定了城市進階的“三步走”戰略:到2020年,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建成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從2020年到2035年,加快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全面建成泛歐泛亞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天府,成爲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最近,成都又發佈了《關於加快構建國際門戶樞紐全面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意見》及《建設西部對外交往中心行動計劃(2017-2022年)》。表明了這座城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

歷史也給予了成都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一帶一路”建設構建起中國全面開放的宏大圖景,打破了“沿海—內陸”開放模式,形成陸海統籌、東西互濟全面開放新格局,從根本上改變了成都發展的勢與場,極大強化了成都在國家開放全局中的節點地位和樞紐功能。在全新的開放格局下,新的歷史從現在開始。成都,再次站在全球貿易、文明的交匯節點上。

01

重構大通道

張騫出使西域時,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發現蜀地的邛杖、蜀布等貨物,據稱來自身毒(今印度),由此推測從蜀地到身毒再到大夏的貿易線路。這就是歷史文獻所記載的最早的中西交通線路“蜀身毒道”,也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西線。

南方絲綢之路在北方絲綢之路形成前就已經十分活躍了。它以成都爲起點分爲東中西三條線路:經貴州、廣西、廣東至南海,經雲南到越南和中南半島,經雲南至緬甸、印度並進一步通往中亞、西亞和歐洲地中海地區。

這條上古時期開創的大通道促進了古蜀國與外部世界進行貿易交換和文明交融,古蜀文明因此而繁榮和鼎盛。如今,“一帶一路”倡議讓成都成爲距離歐洲大陸最近的國家中心城市和國家向西向南開放的橋頭堡,亦在全面構建全球通江達海的戰略大通道。

成都按照四川省委“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發展戰略,大幅增強國際通達、洲際中轉和國內聯通能力,全面貫通“一帶一路”六大經濟走廊和長江經濟帶。通過構建“空中絲綢之路走廊”和“國際陸海聯運走廊”戰略通道,形成以成都爲核心的亞蓉歐立體大通道體 系。

通江達海大通道

當地時間10月23日早上7時,四川航空3U8391航班搭載222名旅客順利抵達開羅國際機場。至此,中國中西部首條直飛埃及的航線,即成都—開羅正式開航。該航線的開通,爲中國中西部地區與北非之間架設起空中走廊,爲兩地經貿、旅遊、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

近年來,成都國際航線開行量持續增加,已開通國際(地區)航線總數110條,其中國際(地區)定期直飛58條,國際航線網絡已覆蓋亞洲、歐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重要樞紐城市。在中國中西部地區,成都是唯一國際航線網絡覆蓋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2017年12月14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出入境流量突破500萬人次,繼續在中西部城市中處於領先地位。成都雙流機場出入境流量在2010年首次突破100萬人次,2013年、2014年、2015年又先後突破200萬人次、300萬人次、400萬人次。

成都市口岸與物流辦公室主任杜進有表示,短短8年時間,成都航空口岸年度出入境流量相繼突破5個百萬級數大關,這既是成都大力推進國際航空樞紐建設的重大成果,也是成都對外開放水平顯著躍升的重要標誌。

成都提出了“48+14+30”的規劃,即到2022年,成都國際(地區)客貨航線總數突破120條,形成48條客運、14條貨運、30條文旅航空戰略通道,航空旅客吞吐量突破7000萬人次,航空貨郵吞吐量突破110萬噸。

與此同時,成都還將提高到全球商務城市、新興市場和旅遊目的地的航班密度,實現至全球門戶機場“天天有航班”;強化中轉銜接,增強機場輻射功能,大力發展國際通程中轉聯運航線,重點培育歐洲與東亞、南亞、東盟、澳新間經成都中轉的洲際航線,成爲中國中西部面向全球的航空樞紐門戶、洲際航空中轉樞紐和航空貨物轉運中心。

不僅如此,天府國際機場將作爲西部樞紐機場,在2019年基本建成,2020年投入運營。建成後它將承攬絕大多數的國際國內客貨運航線,爲成都構建起“一市兩場、國際多直達、國內強覆蓋”的航空運輸體系。

圖說:成都雙流機場的繁忙場景

有專家認爲,成都過去是典型的內陸城市,不沿邊不沿海,如何從內陸城市變成口岸城市,把盆地變爲經濟發展的高地,取決於如何抓住“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打通向西向南通道,與其他國際樞紐連接,從而把成都建成連接歐洲和泛亞最重要的樞紐。

不僅如此,在國家大戰略下,國內其他城市也在快步發展。在當前中西部城市激烈的“造港”競爭中,成都如何從“一橋多堡”的格局中突圍?

成都市口岸物流辦副主任張弛向《第一財經週刊》表示,就是要抓住海緣性國際樞紐向內陸型國際樞紐代際更替的歷史機遇,依託國際航空港、國際鐵路港,加快形成“一體(西部國際門戶樞紐)兩翼(國際航線網絡和國際班列網絡)三網(空中客流網、空中物流網和陸上物流網)”的跨境戰略格局。

在國際班列上,構建“縱貫南北、橫貫東西、通江達海、四向聯通”的陸海國際大通道,通過構建以成都爲戰略支點的四向鐵路大通道,築起以成都爲樞紐、聯繫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新亞歐大陸橋。

10月16日上午,中歐班列(成都)W439 X8062次列車從青白江的成都集裝箱中心站出發,十餘天后將抵達波蘭羅茲。這意味着中歐班列(成都)在全國中歐班列2018年度開行中率先突破1000列,再次位居第一。

按照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開放新態勢要求,中歐班列(成都)不斷織密泛歐泛亞國際網絡。10月25日下午,成都至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中歐班列從成都國際鐵路港鳴笛首發。至此,中歐班列(成都)境外連通城市增加至21個。

不僅如此,經廣西欽州下海的“蓉歐+”東盟國際鐵海聯運班列每日開行;返程班列和經廣西憑祥至越南河內的“蓉歐+”東盟國際直通班列每週穩定開行,實現對東盟國家全覆蓋。成都還將適時開通經雲南至東盟國家的泛亞班列,形成東中西三大泛亞鐵海聯運大通道。

至此,成都全面構建起向北至俄羅斯,向西至歐洲腹地和中亞各國,向東依託“蓉歐+”通道和長江水道輻射日韓、港澳臺地區及美洲地區,向南至東盟的“四向”國際物流通道,逐步形成通達全球、陸海內外聯動的國際化內陸樞紐。

重構貿易格局

木材商人魏巍今年3月將重心轉移到成都,此前他一直在黑龍江省綏芬河做木材運輸生意。現在他成立了成都宏鵬強國際貿易公司,主要依託其在俄羅斯的多個木材加工廠在成都設立輻射西南地區的木材交易園 區。

這一變化的契機在於今年3月中歐班列(成都)開始啓動木材定製化班列。此前成都市場採購的進口木材主要通過海運至沿海港口再運至內地,存在運輸週期長、採購成本和物流成本高,木材品質和品類不夠豐富等問題。

魏巍向《第一財經週刊》表示,成都木材市場的規模一年有200萬立方米,是全國第二大木材市場。現在通過中歐班列,可以從俄羅斯直接運到成都,節省了時間和成本,現在1立方米木材的物流成本降低了300元,整體成本較原來減少20%左右。

四川的建築業和傢俱業比較發達,對木材尤其是進口木材的需求量很大。青白江木材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今年該木材市場的交易量達到180萬立方米,交易額達到30多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40%左右。明年木材及木製品交易額預計將達到40多億元。

因此,像魏巍這樣的商人越來越多。青白江木材交易中心現有320餘家木材貿易企業入駐。目前,中歐班列(成都)木材班列已開通滿洲里、二連浩特、阿拉山口和綏芬河4個木材口岸通道。

不僅木材,如今成都鐵路口岸已先後獲汽車整車進口口岸、肉類進口指定口岸、糧食進境指定口岸。而成都國際航空樞紐也已聚集種苗、藥品、冰鮮、食用水生動物以及水果等五大指定口岸,成爲中西部空運指定口岸門類最齊全、設施最完備的區域。

中歐班列(成都)和密集的空中航線使得地處內陸的成都也成爲國家對外開放口岸,帶動成都全方位立體口岸開放體系建設。最近幾年成都接連獲批整車、肉類、水果進境指定口岸。由於可以通過口岸直接進口,然後再分銷到全國各地,成都由此從進出口貿易的末端走到了前端。

圖說:10月25日下午,成都至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中歐班列從成都國際鐵路港鳴笛首發。至此,中歐班列(成都)境外連通城市增加至21個。(成都港投集團供圖)

四川金銘匯國際貿易公司進口部的曾丹向《第一財經週刊》表示,沿海的貿易公司成熟,成都有市場需求,但是沒有競爭優勢。通過中歐班列(成都)直接進口肉類,這個線路更趨成熟之後,在成都就能形成進出口貿易中心。

曾丹表示,四川原本是生豬養殖大省,但是隨着養殖成本增加,生豬產量下降,四川逐步轉變爲豬肉需求大省。從歐洲進口豬肉到上海約35天,加上清關和國內運輸需要45天,清關費用350元/噸,國內段運輸成本650元/噸,而通過中歐班列(成都)最多隻需要20天,且可以直達冷庫。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聯運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李牧原此前接受《第一財經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中歐班列的發展使得亞歐大陸橋從交通通道變成了物流通道,其常態化穩定運行,吸引企業到沿線去佈局物流市場和生產基地等,帶動了經濟走廊的形成。

在大通道建立基礎上,成都提出實施國際供應鏈體系建設計劃。以跨國企業需求爲導向,構建服務於跨國企業的全球配送服務體系。依託基於國際航線、國際班列的全球物流體系,搭建高效、柔性、低成本的全球配送網絡,將成都打造爲面向全球的製造企業配送樞紐和麪向泛亞的全球區域分銷企業配送樞紐,全面提升成都對全球要素資源的配置和運用能力,滿足跨國企業精益製造、廣域分銷、彈性交付的供應鏈管理需求。

張弛表示,以“通道經濟”帶動“口岸經濟”和“樞紐經濟”發展,推動成都搶先建成歐洲與東盟間中轉貿易和離岸貿易的中樞,並以此爲基礎推動四川自貿區向自貿港的轉型升級。

更進一步,成都將大力發展生產性物流服務業,以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供應鏈樞紐城市爲主線,通過供應鏈建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賦能和開放經濟發展,構建全球性資源要素配置中心。

張弛表示,通過持續建設發展,力爭到2020年,成都成爲國內重要供應鏈樞紐城市;到2035年,實現與亞洲、歐洲重點供應鏈城市之間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全面對接,成爲泛歐泛亞重要供應鏈節點城市;到2050年,形成具有超大體量的全球供應鏈城市運營中心,成爲全球內陸供應鏈樞紐城市樣板和全球供應鏈中心城市。

原標題:成都:中國開放新門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