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著品質、製作團隊水準、主演實力都是業內一流,《我是餘歡水》用高口碑再次固化了正午陽光“國劇門面”的公司品牌印象,但它的成功並不意味着12集短劇模式在國內劇集市場真的穩了,也難以將其推至市場主流位置。回顧市場以往的12集短劇可以發現,早在《我是餘歡水》播出前,就已經有《殺不死》《無證之罪》等高口碑佳作接連湧現,可這些劇集卻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帶不動流量。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犀牛娛樂(ID: piaofangtoushijing),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豆瓣開畫8.5,《我是餘歡水》“喪”出了一股觀劇潮。

《我是餘歡水》原著小說《如果沒有明天》曾獲得第十七屆百花文學獎影視劇改編價值獎,並被繁星戲劇村改編爲話劇《我是餘歡水》,話劇已有5輪演出,演出場次突破150場。

影視化後由“國劇門面”正午陽光操刀,侯鴻亮擔任製片人,《都挺好》的編劇王三毛、磊子再次攜手改編,《父母愛情》《溫州兩家人》導演孫墨龍執導,而主角餘歡水爲憑藉《都挺好》中蘇明成一角走紅的郭京飛。

原著品質、製作團隊水準、主演實力都是業內一流,《我是餘歡水》用高口碑再次固化了正午陽光“國劇門面”的公司品牌印象,但它的成功並不意味着12集短劇模式在國內劇集市場真的穩了,也難以將其推至市場主流位置。

《我是餘歡水》:依舊是12集短劇的開始

回顧市場以往的12集短劇可以發現,早在《我是餘歡水》播出前,就已經有《殺不死》《無證之罪》等高口碑佳作接連湧現,可這些劇集卻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帶不動流量。

時隔3年,《毛騙》團隊在2017年打造的高口碑12集網劇《殺不死》,豆瓣評分人數仍不足3萬人;曼荼羅影視與靈河文化在2018年聯合制作出品的12集網劇《假如沒有遇見你》,豆瓣評分仍保持在8.2,評分人數卻僅有4760人;而對比《無證之罪》與《白夜追兇》2017年8月30日——2017年底的百度指數,12集體量的《無證之罪》無論是在播出中,還是收官後,搜索指數、資訊指數、媒體指數的峯值和均值,與《白夜追兇》相比都存在較大差距。

同樣的,從貓眼網絡劇全網熱度榜等熱度榜單,以及12集網劇《唐人街探案》自收官至今的百度指數看,相比同期在播的其他網劇,《唐人街探案》的熱度表現不是特別出衆,長尾效應也並不顯著。

至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播出模式。

站在傳播的角度上,劇集集數確實沒有“黃金定律”,但作爲一項大衆文化產品,劇集的受衆粘合度是其擴大傳播範圍、提升傳播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長時間的播放顯然會對此起到積極作用;另一方面,話題性也是影響劇集傳播範圍的一個關鍵因素。劇集的播放週期足夠長,才能給劇集帶來的話題有充足的時間傳播、發酵,進而吸引更多的觀衆。

因而,在歐美日等短劇模式日趨成熟的劇集市場裏,採取的都是播放跨度較長的周更模式,且通常爲周更1集。比如《致命女人第一季》,10集劇集10周更完,播放跨度長達兩個半月。

國內的12集短劇,採用的多爲《我是餘歡水》的周更4集排播模式:首播當天會員更4集,第二天會員再更兩集,以後每週一、週二各爲會員更新2集,並在開播第二週開啓超前點播。如此一來,普通會員版3周更完,參與超前點播的會員版2周更完,非會員4周更完。

這種模式雖可以有效帶動平臺的會員拉新,並借超前點播爲平臺創收,但卻極大壓縮了觀衆觀後討論發酵的時間,不利於劇集與受衆製造熟悉感與親切度,也不容易形成長尾效應。

回看《我是餘歡水》,該劇能在收穫高口碑的同時贏得不俗的熱度成績,有其特殊性。

一方面,得益於《大江大河》《都挺好》等多部口碑大劇的持續輸出,正午陽光已經在C端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價值,擁有數量龐大的公司粉;另一方面,以往的12集短劇多集中在懸疑涉案題材,《我是餘歡水》是首個都市題材,而站在都市題材上看,《我是餘歡水》詼諧荒誕的故事敘述形式也同樣具備較強的創新性。

更爲重點的一點是,《我是餘歡水》播出第二天,同爲正午陽光操刀的古代傳奇劇《清平樂》登陸湖南衛視黃金檔。播出前,該劇長期盤踞在塔德文待播劇景氣指數榜前列,微博話題#清平樂訂定檔#閱讀量達2.2億。

與同公司熱劇形成聯動效應,優愛騰三大平臺的共同宣傳也助力了劇集熱度的有效擴散,多方作用下,《我是餘歡水》的網絡熱度才得以走高。

熱度困局外:12集短劇的“另兩道坎”

國內劇集市場很難在短時間內養成周更形式,畢竟觀衆觀劇習慣的改變無法一蹴而就。而退一步,即便周更形式在國內已經成熟,12集短劇想成爲市場主流也還有兩道坎需要邁過。

第一道就是品質。仔細觀看《致命女人》《殺死伊芙》《凪的新生活》等近兩年在國內具備較高關注度的歐美日短劇,可以發現,相比長篇電視劇,它們無論是故事類型、敘事方式還是視聽形式,都做到更精緻、更凝練、更電影化,並以此從形式到內容再到主題深度上,對劇集品質進行了一次全面升級,拓展了劇集在題材和樣式上的更多可能。

歐美日在短劇製作上已經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和人才,但國內仍處於起步階段,且爲平臺承製12集短劇的公司,也多半是成立不久的新秀。比如《沉默的真相》承製方好記影視,《隱祕的角落》承製方萬年影業,《雙探》的承製方趣酷從雲影視,《迴廊亭》的承製方向上影業等。

目前,市場上真正大規模入局12集短劇的只有五元文化,愛奇藝的《在劫難逃》《非常目擊》,優酷的《白色月光》都由五元文化製作。

作爲一家人才服務型公司,五元文化最常被大衆提到的便是由五百導演發起的弧光聯盟。目前,弧光聯盟的團隊已由原來的3位正式成員逐漸發展爲擁有導演、編劇、製片、攝影、燈光、武術導演、音樂、剪輯、以及設計方向的“影視行業人才聚集組織”,具備了可規模化流水線作業的創作生產能力。

其次,《在劫難逃》《非常目擊》《白色月光》皆爲懸疑題材,而五元文化在這類題材上不僅擁有豐富的製作經驗,也積累了一批數量不小的粉絲。

利潤是第二道坎,也是大多數頭部劇作公司持觀望態度的根本原因。雖然《人間煙火花小廚》成功將國產分賬劇推進了“億時代”,但按照集數進行版權售賣和廣告植入依舊是主盈利模式。長劇變“短”,不僅可能會削減製作方的版權售賣利潤,也會對廣告招商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12集短劇想出圈必須做到精品化,精品化又早已成了高投入的代名詞。陳思誠曾在一次採訪中明確表示,網劇《唐人街探案》的單集製作成本過千萬,購片成本就是劇集的製片成本。

高投入加大了回收成本的壓力,集數變短又壓縮了植入廣告的空間,廣告所獲的曝光和發酵時間也勢必會減少。無法看見可觀的製作回報率,頭部劇作公司自然不願意入局。而陳思誠甘願放棄網劇《唐人街探案》的短期利潤回報,因爲其劍指的是“唐探”IP更長線的商業價值。

12集短劇的三道坎,也是整個國產短劇市場的三道坎。至於如何跨過,既要做到濃縮的都是精華,也必須在試着培養觀衆觀劇習慣的同時,構建完善的激勵機制,讓保守觀望的頭部公司們主動嘗試。

本文(含圖片)爲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