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多名生態環保幹部轉崗地方“一把手”背後:各地重視生態保護

山西省臨汾市“一把手”日前換帥,山西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黨組書記董一兵走馬上任,擔任臨汾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長。聯繫近年來臨汾市污染防治面臨的嚴峻形勢,這一人事變動似有“深意”。

長期以來,有輿論認爲,做生態環保工作要麼失職,要麼得罪人,很難得到重用。然而,近年來隨着生態環境保護日益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生態環保幹部被委以重任,主政一方。

生態環保幹部轉崗地方“一把手”並不鮮見

梳理發現,近年來,由生態環保幹部轉崗成爲地市黨委政府“一把手”的並不鮮見。

除了臨汾市代市長董一兵外,去年11月,原遼源市委書記因治污不力被免職,時任吉林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黨組書記柴偉臨危受命,擔任遼源市委書記;去年9月,來鶴被任命爲撫順市委書記,其上一職務是遼寧省環境保護廳廳長、黨組書記;2017年12月,蚌埠市委書記汪瑩純走馬上任,此前他任安徽省環境保護廳廳長、黨組書記。去年10月,王有利擔任四平市副市長,其上一職務爲吉林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

再往前看,原雲南省環境保護廳廳長、黨組書記姚國華到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擔任州委書記;原湖北省環境保護廳廳長、黨組書記李兵調任鄂州市委書記,現爲湖北省政協常務副主席;原福建省環境保護廳廳長、黨組書記莊稼漢在調任南平市委書記後,現擔任廈門市委副書記、市長;原江蘇省環境保護廳廳長、黨組書記張敬華在歷任徐州市市長、鎮江市委書記和江蘇省副省長後,現已成爲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因此,有着豐富污染治理經驗和生態環保相關履歷的幹部越來越多地被委以重任,凸顯各地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

除了主政一方,生態環保幹部調任至其他領域或綜合協調部門的也在增多,如原江蘇省環境保護廳廳長、黨組書記陳濛濛現擔任江蘇省人大常委會祕書長一職。

還有一些到人大相關部門任職的,如原黑龍江省環境保護廳廳長李平現爲黑龍江省第十三屆人大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原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廳長王軍樸現爲自治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隨着“一崗雙責”的不斷強化,其他相關部門的環保責任越來越得到重視,也不乏一些生態環保幹部到其他政府組成部門出任“一把手”。如原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廳長劉軍2018年10月出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原湖南省環境保護廳廳長王一鷗2018年2月出任國土資源廳(現爲自然資源廳)廳長、黨組書記;原江西省環境保護廳廳長、黨組書記鄧興明2017年3月出任國土資源廳廳長、黨組書記,2018年初擔任江西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

有專家分析指出,以前環保部門幹部就像“夾心餅乾”,在只顧發展經濟的“一把手”眼裏並不被看重,但隨着地方黨委、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今後這種局面將會改善。

多位調任幹部受命於“危難”

在一些省市,選擇生態環保幹部擔任主政一方的“一把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董一兵到任的臨汾市,在大氣污防治方面近兩年新聞不斷,2017年1月其二氧化硫濃度爆表,去年8月監測數據造假,都引發廣泛關注,前任市長更是因此兩次被生態環境部約談;去年臨汾市空氣質量位列全國169個重點城市倒數第一。水環境形勢也不容樂觀,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指出,臨汾市第三、第四污水處理廠、澮河和鄂河水污染治理工程、蒲縣污水處理廠改造工程等均未按時間要求建成投運,每天約20餘萬噸生活污水直排汾河。

柴偉到任的遼源市,仙人河黑臭水體治理從第一輪次第四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就作爲督察重點,然而在去年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回頭看”期間,仙人河污染治理依然敷衍整改,被作爲典型案例通報,直指遼源市各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一崗雙責”落實不到位,不作爲、慢作爲。

四平市2017年7月因水環境保護不力等問題被公開約談引關注。同年,吉林省級環保督察,四平市被發現問題最多,同年8月,中央環保督察組又直指四平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滯後,污水直排;規模養殖場未建糞污處理設施等問題。調至四平市擔任副市長的王有利,正是分管環境保護相關工作。

撫順市作爲曾經的“煤都”,隨着煤炭資源的枯竭,產業結構單一,資源型城市的矛盾凸顯,做好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迫在眉睫。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市委書記來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談了未來的規劃。

不難看出,由於多年的歷史欠賬,不少地方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方面都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新幹部新氣象新作爲,這些調任的生態環保幹部們,憑藉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積累的多年工作經驗,無疑會在改善地方環境質量、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來源:中國環境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