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蘇:勿將房地產視爲洪水猛獸

(原標題)

《中國新聞週刊》記者/王全寶 文/呂天琳

微信公號:百萬莊的小星星

孟曉蘇畢業於北京大學,在厲以寧門下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他曾經擔任中房集團董事長,並創辦了幸福人壽,當前任職中房集團理事長、上海人壽監事會主席、匯力基金董事長。作爲一位“科班出身”並深耕企業的經濟界“大咖”,他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及其發展趨勢有着獨到的觀察。

“我不主張把主引擎熄了火

再去另搞技術創新和結構轉型”

中國新聞週刊:在你看來,中國的經濟轉型需要關注哪些問題?

孟曉蘇:經濟結構轉型,最重要的是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圍繞新的增長點實現轉型和升級。

就像改革不能停頓一樣,經濟結構也需要不斷地轉型升級。但是在經濟轉型中不能忽視的是,要強化需求導向才能實現經濟結構轉型,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纔能有效發展實體經濟。這些話都是源自黨的十八大報告。但問題是,現在我們還沒有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與之關聯的新的主導產業。

我認爲在中國經濟沒有尋找到新的增長點之前,不應當過早放棄原有的經濟增長點和主導產業。現在需要的是“啓動雙引擎,實現雙中高”,其中包括傳統產業的啓動與升級。

近年來,經濟思想的迷失源於“十年調控”,使得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抑制了內需。特別是通過“限購”抑制居民住房需求,使得一百多個相關產業陷入困境。在限購房屋造成城市空間不能有效擴大、城市裏汽車塞滿之後,又要抑制全社會的購車需求,結果把兩個經濟增長點都弄熄火了。主引擎熄火後,只好靠人拉肩扛推着中國經濟向前走,這當然會很累,而且會減速。所以,要重新點燃主引擎,中國經濟纔會恢復增長活力。

我們需要鼓勵技術創新,但是技術創新需要時間,從技術創新到形成新的產品、並且讓市場接受這些產品更需要時間。我們需要提倡經濟結構轉型,但是這種轉型需要過程,而且有可能是痛苦的過程,因爲要揚棄、要淘汰,需要經歷陣痛期,還可能出現反覆。在創新和轉型方面我們不能空談,必須實實在在地推進。而在這個階段,如果失去了本來拉動經濟的房地產和汽車等作爲主引擎的作用,國民經濟就會顯得拉動力不足。

我不主張把主引擎熄了火再去另搞技術創新和結構轉型。需要啓動原主導產業與新產業這兩個引擎,共同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與發展。

中國新聞週刊:你如何看待模仿型排浪式消費已經基本結束的觀點?

孟曉蘇:首先我不認爲排浪式消費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費的說法,是國務院發展中心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詞彙,形象反映了中國居民集中購買“老三大件”“新三大件”,一浪接一浪,一浪比一浪高的消費特點。這實際上是在人民羣衆同步富裕的過程之中,在同一時期之內需要集中消費同幾種消費品,這就形成了排浪式的消費特點。

我認爲這種排浪式消費並沒有結束。城鎮化過程中又有將近4億的農民要進城,棚戶區改造本身既要建設低端住房,又需要把城市中心的棚戶區拆掉後,建設高端樓宇以平衡財政,這都是需要由房地產行業來做的事情。

李克強總理說,以加快棚戶區改造和加快城鎮化進程來推動經濟發展。現在(國民經濟)能夠保持7%的增速就已經很難,原因在於經濟發展缺少主引擎的拉動。我認爲如果主引擎重新啓動,中國經濟發展恢復到中高速增長是完全可能的。

中國新聞週刊:是否也是因爲金融在推動實體經濟方面還沒有完全發揮作用?

孟曉蘇:這一輪的產能過剩,是前些年重拳打壓房地產和汽車消費的正常發展造成的。如果金融積極進入到製造業,但製造業賣不動產品,生產的是過剩產品,那對金融業是多麼大的風險。

最近我們也參與了一些鋼鐵廠的救助工作,他們本來業績是很輝煌的,主要產品是螺紋鋼、線材等建材產品,但現在賣不出去,救助起來很難。這些工廠在申請貸款時,即使有政府出函作保,也很難得到銀行的支持,原因是他們的產品賣不出去。

是否可以號召居民都來直接購買鋼材、水泥、有色金屬產品呢?這是不可能的,只有把這些中間產品通過房地產投資,把它們組成一個個房子,然後老百姓再以購買住房的形態實現投資與消費,這樣就可以買走凝固在其中的大量鋼鐵、水泥等產品,還要繼續購置裝修、傢俱、家電等產品,以使房屋能夠使用。城市擴大了居民就需要購買汽車等代步工具,隨後老百姓再以交通付費的方式,買走埋在高速公路下和地鐵、高鐵裏的鋼鐵、水泥等建築材料。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的發展,就是這樣被最終消費拉動起來的。

前段時間,“一帶一路”的概念讓鋼鐵股又火了起來,出現了鋼鐵價格破底、鋼鐵股票漲停的怪現象。但目前“一帶一路”多數項目還沒有簽約,股民把願景當成現實。就實際拉動力來說,它不如啓動房地產業拉動相關產業來得實在。

“一帶一路”和“互聯網+”這兩個概念催生了股票的增長,許多人把預期當成現期,把“光柱”當成實柱爬了上去。現今政府按着開關的手不敢松,生怕一關它就掉下來。

如何讓經濟紮紮實實地向上走呢?這就需要把“爬光柱”變成“攀樓梯”,要用實體經濟發展與上市公司盈利的業績,讓股市在踏實的前提下節節升高。要保持經濟健康發展就要考慮擴大外需和內需,而內需又分爲投資和消費。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政府已做了很多,地方債的堆積已經到了極限,所以更有效的發展要更多依靠消費,特別是要“鼓勵大衆消費”“穩定住房消費”“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這些說法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領導人的講話之中。

“整個社會輿論讓人們有所顧慮,不敢再說房地產業拉動經濟的這種真話”

中國新聞週刊:政府是否想通過近期的股市來拉動經濟增長?

孟曉蘇:股市是在無意中被掀動起來的,前一段時間的上漲是預期催生的,是大家對未來有信心的表現。股民對經濟發展的主要預期是,“一帶一路”會帶動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和海外投資的發展,“互聯網+”會帶動經濟結構快速轉型,所以許多相關的股票就漲起來了。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大,就剩股市這一個亮點,所以我認爲要維護股市。一旦這個亮點消失,中國經濟就會有更大的麻煩。而維護住這個亮點,光靠給手電筒充電是不夠的。

中國新聞週刊:你如何看政府救股市?

孟曉蘇:政府出手救市,這讓我們看到,原來我們的政府是有這個能力的。我支持救市,但是我認爲,真正要做的是讓股市走穩,而不是讓它隨着預期即靠“講故事”而急起急跌。我曾經預言,股票在下一輪牛市中能攀上一萬點,原因在於我相信“上臺階理論”。

第一個臺階,是政府加大投資,緩解經濟萎縮。譬如1998年政府投資7千億元,帶動社會投資與貸款3萬億元,就有效拉動了經濟發展。現在政府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對於緩解經濟萎縮是很有作用的。

第二個臺階,是樓市率先啓動,帶動經濟發展。在政府投資拉動之後,2000年起靠房改與住房商品化啓動了樓市。現在限制樓市發展的政策已經基本取消,今年二季度以來樓市已逐漸恢復正常發展。它的重新啓動可以形成更大內需。

第三個臺階,是需求拉動生產,企業再現生機。在這個階段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會從普遍低迷變成全面向好。在上一輪經濟發展週期中,它發生在2003-2005年,那個時候大家都說中國經濟好得不能再好,中國股市糟得不能再糟。那時所有相關行業都火爆起來,產能過剩局面徹底扭轉。主要原因在於房地產業的拉動。如今這個階段還沒有到來,它有待於內需特別是消費的進一步啓動。

第四個臺階,是股市結束低迷,逐漸進入牛市。上一輪經濟發展週期走到了2006年,上市公司業績之光照亮股市,股市開始發力,出現節節上漲,在2007年衝到了6124點,這是上到了第四個臺階。如今還沒有到這個階段,人爲激勵股市過早上揚,可能會延長這個時期的到來。

這是我的“上臺階理論”,就是股市繁榮一定是要依靠實體經濟的業績。實體經濟的發展才能讓上市公司的業績輝煌,然後股市才能踏實和衝高。最近七年來股市的長期低迷跟打壓房地產的宏觀調控有關,看起來是隻是打壓了一個房地產行業,實際上恰恰是扼住了國民經濟的咽喉,堵住了諸多製造業的市場和服務業的生計。多年抑制內需的後果,就是製造業再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國民經濟增長乏力。

房地產關聯一百多個產業,這句話是當年朱鎔基總理說的。後來我們發現比一百多個還多。政策打壓房地產消費,使擴大內需的設想流爲空談。

前幾年全民似乎都把房地產看作洪水猛獸,一定要打壓,不管它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多重要。結果讓經濟發展進入下行通道,直到今年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很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再想辦法去人拉肩扛,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整個社會輿論讓人們有所顧慮,不敢再說房地產業拉動經濟的這種真話。

中國新聞週刊:對這一問題,你有什麼建議?

孟曉蘇:我的看法是,不把房地產重新啓動起來,國民經濟還會低迷。特別是上市公司,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製造業,市場銷路要靠內需的支撐,而內需則主要是靠房地產等主導產業的拉動。

前幾年的調控,一方面說打壓住房價格要到它降下來,讓人們對購房沒有好的預期與信心;另一方面由於主要城市房屋限購政策的施行,使開發企業紛紛“逃離北上廣”,限購政策誘導企業都去“不限購”的三四線城市開發房屋,使得現在三四線城市房產過剩。這些都是錯誤政策引導的結果,我們需要認真反思前些年錯誤調控所帶來的後果,避免這類糊塗觀念繼續妨礙經濟發展。

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都是“信心經濟”。去年有一段時間老百姓都不願買房,原因在於房價下跌悲觀情緒的瀰漫。前年的“國五條”讓一線城市居民看到,房價肯定要漲,所以蜂擁去購房,造成房價越調控越快速上漲。房價的或上漲或下跌的預期直接影響居民購買心理,表現出一種明顯的“信心經濟”特點。我統計了今年的數據,1~7月份,全國城鎮新房平均房價上漲了8.7%,其中北上廣深上漲得更多,尤以深圳前海和北京通州爲甚。樓市回暖對於購買者信心迴歸,肯定是大有好處的。

股市也是信心經濟,大家都是“買漲不買跌”。什麼狀態能讓股民相信股票不跌了?漲起來才讓人相信不跌了。其實樓市和股市一樣。★

本文首發刊載於《中國新聞週刊》總第722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週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