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臺·西湖春感

  張炎

  接葉巢鶯,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能幾番遊?看花又是明年。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更悽然,萬綠西泠,一抹荒煙。

  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無心再續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閒眠。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

  這首詞借詠西湖春日之遊,抒發詞人國破家亡的哀愁。

  上片以描寫西湖暮春之景起筆,首句即引杜甫《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中“接葉暗巢鶯”一句,寫出鶯兒在密密麻麻的樹葉間築巢歌唱的情景。二、三兩句分別描寫了輕絮飄到了水邊,慢慢被水波捲起以及落日餘暉下的斷橋邊,遊船紛紛歸來的景象。這三幅畫面美輪美奐,使人心情舒暢。然而下句陡然一轉,詞人拋出“能幾番遊”的疑問,接着生出“看花又是明年”的感慨,暮春時節的惜春之感油然而生。“東風”兩句,寫詞人深情呼喚春且留住,“堪憐”兩字則流露出詞人留春不住的淒涼、無奈。結尾三句,更進一步,以春將逝而未逝之景托出本是繁華之地的西泠橋畔如今荒涼一片的景象,全文的美景與此處的荒涼之景相對比,渲染出悲涼的氣氛,托出詞人亡國之痛。

  下片開篇化用劉禹錫詩文“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一句,道出江山易主之恨。二、三兩句,“苔深”、“草暗”極言舊時繁華之地如今荒無人煙的寥落之狀。“見說新愁”以下,詞人將其滿腔哀怨傾訴個遍,寄託了他對故國的哀思。結尾處以杜鵑哀啼之聲作結,餘音嫋嫋,哀婉至極。

  全詞寫景抒情,虛實相間,詞風柔軟、婉約,含蓄蘊藉,是詞人詞作中的佳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