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代的眼光,重新注意到中國建築的一般人,,雖尊崇中國建築特殊外形的美麗,卻常忽略其結構上之價值。這忽視的原因,常常由於籠統的對中國建築存一種不滿的成見。這不滿的成見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覺察到中國木造建築之部能永久。其所以不能永久的主因,究爲材料本身或是其構造法的簡陋,卻未嘗深加探討。 --- 梁思成

如今我們重新研究古建築的價值,首先當然在人文,但並不只侷限於外觀、造型和風格。實際上,建築最大的特質還是材料和空間,雖然近現代以來,剛結構和混凝土結構成主流,但對於常見的建築物並未超過古代很多,不過三四米高,六七米長而已,而在古代也同樣有十幾米幾十米的跨度和高度。

既然從古到今,日常建築的人文方面並沒有太大改變,也就是說人們的審美、空間感受、材質、細節並沒有大的改變,那麼古建築和現代建築在日常建築空間裏也並沒有巨大的鴻溝,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

薊縣獨樂寺觀音閣與山門

遼統和二年(984)建

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遼重熙七年(1038)建

邊靖樓

始建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後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

永安寺

據《寰宇通志》、《大永安禪寺銘》載,永安寺始建於金代,後毀於火災。元初 ,渾源州高定父子在廢墟上大規模重建。此後,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 1289 年)、元至元三十年(公元 1293 年)都曾有增建。元延佑二年(公元 1315 年)高定的孫子高璞又捐款在寺內建造了現存規模最大的傳法正宗殿。

華林寺大殿

北宋乾德二年 (964)建寺,又據碳14測定部分構件的結論,大殿的時代可能要提早到4~5世紀之間。大殿除柱樑構架及斗栱外,門窗板壁及瓦頂均系近代更換。

釋迦塔 (應縣木塔)

建於遼清寧二(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

奉國寺

建於遼開泰九年(1020年),初名鹹熙寺,後易名奉國寺。

開元寺鐘樓

底層爲晚唐原構。頂層於明清時重修,現爲現代復原

我們研究古建築,並不是一味爲古而古,實際上能存留下來的古建築都是絕對意義上的精美、高妙、價值絕倫的古建築。在人文、藝術、審美方面、古人不但不美、而且更比現代人強,所有這些人類的東西,並不一定會隨時代而提高。其根本在於,人自古而今,肉體和感官並沒有什麼變化,在人文方面,人的一生能達到的高度也非常有限。這種前提下,古建築和現代建築並沒有實質性的不同。

說到底我們不是爲了研究古建築而研究古建築,我們只是研究人類優秀的一切建築案例,只不過有很多事古代人做的,而且現在依然優秀。如果您有什麼好的建議或者想法請在下方交流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