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的眼光,重新注意到中国建筑的一般人,,虽尊崇中国建筑特殊外形的美丽,却常忽略其结构上之价值。这忽视的原因,常常由于笼统的对中国建筑存一种不满的成见。这不满的成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觉察到中国木造建筑之部能永久。其所以不能永久的主因,究为材料本身或是其构造法的简陋,却未尝深加探讨。 --- 梁思成

如今我们重新研究古建筑的价值,首先当然在人文,但并不只局限于外观、造型和风格。实际上,建筑最大的特质还是材料和空间,虽然近现代以来,刚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成主流,但对于常见的建筑物并未超过古代很多,不过三四米高,六七米长而已,而在古代也同样有十几米几十米的跨度和高度。

既然从古到今,日常建筑的人文方面并没有太大改变,也就是说人们的审美、空间感受、材质、细节并没有大的改变,那么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在日常建筑空间里也并没有巨大的鸿沟,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与山门

辽统和二年(984)建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辽重熙七年(1038)建

边靖楼

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后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

永安寺

据《寰宇通志》、《大永安禅寺铭》载,永安寺始建于金代,后毁于火灾。元初 ,浑源州高定父子在废墟上大规模重建。此后,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 1289 年)、元至元三十年(公元 1293 年)都曾有增建。元延佑二年(公元 1315 年)高定的孙子高璞又捐款在寺内建造了现存规模最大的传法正宗殿。

华林寺大殿

北宋干德二年 (964)建寺,又据碳14测定部分构件的结论,大殿的时代可能要提早到4~5世纪之间。大殿除柱梁构架及斗栱外,门窗板壁及瓦顶均系近代更换。

释迦塔 (应县木塔)

建于辽清宁二(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

奉国寺

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初名咸熙寺,后易名奉国寺。

开元寺钟楼

底层为晚唐原构。顶层于明清时重修,现为现代复原

我们研究古建筑,并不是一味为古而古,实际上能存留下来的古建筑都是绝对意义上的精美、高妙、价值绝伦的古建筑。在人文、艺术、审美方面、古人不但不美、而且更比现代人强,所有这些人类的东西,并不一定会随时代而提高。其根本在于,人自古而今,肉体和感官并没有什么变化,在人文方面,人的一生能达到的高度也非常有限。这种前提下,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

说到底我们不是为了研究古建筑而研究古建筑,我们只是研究人类优秀的一切建筑案例,只不过有很多事古代人做的,而且现在依然优秀。如果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想法请在下方交流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