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爲南京的一處茶館。圖爲正在修建的南京中山路。

本組照片選自日本駐華情報人員拍攝編輯的《亞東印畫輯》,拍攝時間約在1929年,拍攝地點則是當時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圖爲南京郊外的農村,拍攝時間是1929年春天。遠方山腳下迤邐而來的公里,說明村莊對外的交通很便利。雖然是黑白照片,但原野中泛着的春光和生機勃勃的氣象還是能夠感受得到。村莊最壯觀的建築就是近處的小學校了,操場上幾個小學生在玩耍嬉戲,旁邊的健身器材讓人充滿希望!

從這組照片的選擇來說,表面上是對南京城內外庶民生活和風光景色的關注,但亦能從中看出拍攝者蒐集情報的用心。圖爲南京城外玄武湖的畫舫,畫舫在太平門和神策門之間橫渡。

圖爲正在修建的南京中山路。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大力進行城市建設,其中修建中山陵、建設中央部署大樓外,修整南京各大道路是重點任務。從這幅照片中,可以看出當時南京城市建設的一個方面。

圖爲修建完成的中山陵。孫中山逝世後,靈柩暫厝北京西山碧雲寺四年,直到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在紫金山修建了中山陵後,才最終遷至此處。據日文原圖注說,花費了600萬元的經費。

圖爲秦淮風光。秦淮河,古名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相傳秦始皇東巡會稽過秣陵,以此地有“王氣”,下令在今南京市區東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帶,鑿晰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以破之,到唐代,根據這一傳說,改稱秦淮。唐杜牧《泊秦淮》詩行世後,秦淮河之名始盛於天下。但經地質、考古學者證實,秦淮河屬自然河道,但部分河段爲開鑿。柳暗花明的秦淮河畔,誕生了多少“商女”故事。

圖爲南京南門大街。熙熙攘攘的人羣,新舊雜糅的面貌,國民政府面對的是一個繼往開來的時代,舊的如何取捨,新的如何選擇,後來也左右了國民政府的命運。

圖爲南京的一處茶館。在春日的下午,街上忙碌的人們在一間茶館駐足,喝一碗苦茶,嗑着瓜子,談一談新近的傳聞,間或能聽一聽戲,一掃倦怠。這應該是那個時代普通人的最愜意的生活了吧!如何沒有後來日本人的侵略,或許這種生活還會持續很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