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琦之所以在水印木刻藝術上敢於特立獨行,生氣勃勃地開創新局面,使作品散發出奇異光彩,正是由於他對藝術創造原理的深刻思考和領悟,以及他對當今社會大衆渴求藝術創新的敏感而產生的探索勇氣。這表明,在陳琦的藝術創造中,水印木刻這門傳統藝術形式從原有版畫的小格局走了出來,獲得一種現代的審美視覺方式。

陳琦博士

陳琦,博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獲得江蘇省50名優秀中青年藝術工作者、魯迅版畫獎章和教育部霍英東教學獎、江蘇省青藍工程學科帶頭人。

一般來說藝術家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思考探索型的,另一種是技巧唯美型的,這是依據他的創作傾向的大致分類。不過,兩種類型藝術家的追求並非完全對立,因爲思考探索型的藝術家不可能撇開技巧和形式美感,反之亦然。但從藝術家的理念和實踐中,還是可以清晰地辨別出他們藝術理想和追求的不同。例如我們現在討論的版畫家陳琦,讀他近二十多年的作品,便可以明確無訛地說,他主要是思考探索型的藝術家。他在一篇文章中說,早在他80年初開始接觸現代繪畫不久,“心中慢慢萌生出一個疑團:繪畫是什麼?我爲什麼繪畫?”而且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個命題別人無法幫你,必須由自己來解答。”從此,他開始“沉靜下來傾聽自己的心聲,並將這種心聲幻化爲胸中的意象,再通過畫面呈現出來。”(見陳琦:《生命的清供》)他的這段自白,特別是其中的兩個主題詞“心聲”和“胸中意象”,可以成爲我們認識他藝術個性面貌的“導言”。

藝術創造是傳達作者心靈世界對客觀現實的形象化反應,這是普遍現象,即使側重於形式技巧的藝術也不例外。只是在表達的深度上,會由於創作者感知的深度而區分出水平和格調的高低。不用說,表現胸中意象和注重以心造境的藝術,必然以其內容的哲理性和形式語言的獨創性而引人關注。陳琦善於思考,在藝術上堅持尊重自己的感受,敢於質疑約定束(俗)成的“規範”,有一種難得的叛逆精神。從傳統水印木刻走來的他,通過反覆試驗和探索,認定自己應該尋找新的表現途徑,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並以此推動這門藝術適應當今社會的變革,使其走在人們審美觀念和趣味的前面。陳琦大膽地與水印木刻創作的一般模式背道而馳,他以純素墨作爲基色而少用色彩,更不是主要通過刀法的變化去塑造畫面形象,也不運用水的暈化張(彰)顯水印的韻味。他運用多層分版疊印展示造型和層次變化的方法,以突現水與色漸變的透明度、秩序感,使其更具有藝術表現的豐富性。

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陳琦創作的木版水印如《桌》、《古琴》、《扇》、《二十四節氣》、《荷之連作》、《闡釋存在》、《夢蝶》、《時間簡譜》、《水》等系列作品,形式語言單純而豐富,寧靜而富於激情,藝術品格純正,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作品不是簡單地呈現客體物象的外貌,而是將它們轉化爲心中幻覺的形象,在呈現帶有陌生性美感的同時,傳情達意,激發人們欣賞的興趣,提升人們的審美情操,加深人們對藝術和生命的體驗與認識。這表明,在陳琦的藝術創造中,水印木刻這門傳統藝術形式從原有版畫的小格局走了出來,獲得一種現代的審美視覺方式。這不僅表現在作品的尺幅擴大了,畫面上的物象大於實物的數倍,給觀衆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心靈的感染力;更表現在素墨的濃淡變化揭示出心象世界豐富微妙的變化,使觀者在欣賞過程中產生豐富的聯想。

陳琦的藝術帶有強烈的觀念性,他在描寫的常見事物中發掘其背後的文化涵義,以小寓大,寄託他的社會理想和闡釋傳統的文化觀念。不同於一般重視觀念、忽視技巧和手藝的畫家,他把觀念融會在技巧和手藝中。他不厭其煩地操作一道道繁複的多層分版疊印工序,求得水印木刻技巧和工藝的完善。他深知,版畫藝術的魅力在於特有的手藝和工序揭示客觀世界的內美和作者的心靈世界,藝術家只有不斷地積累生活體驗和豐富自己的藝術修養,方能在這一領域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陳琦之所以在水印木刻藝術上敢於特立獨行,生氣勃勃地開創新局面,使作品散發出奇異光彩,正是由於他對藝術創造原理的深刻思考和領悟,以及他對當今社會大衆渴求藝術創新的敏感而產生的探索勇氣。相信他在這條道路上,還會有更廣闊的前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