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兩晉時期,溫州別名叫做''斗城'',當年修建溫州城市時,風水大師郭璞正好爲避免''永嘉之亂''南下來到溫州。兩晉時期,溫州並未受到賊人染指,到了北宋末年,方臘起義,還有明朝時期的倭寇橫行,溫州城並未被攻破,可能不少朋友會不解了:難道這個叫做郭璞的風水大師,真的有如此神力嗎。

中國人自古以來,都非常喜歡研究''風水堪輿,奇門異術''。或許從科學角度分析,這些東西偏向封建迷信。但不可否認,這也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複雜且神祕的學說。可大家知道嗎?古代曾經有一小城鎮,幸遇高人指點,沒想到這座城鎮從此變得興旺翻身,每個居民皆是日進斗金。而這個小城鎮,就是如今的浙江溫州。那位高人便是兩晉時期,非常著名的風水學者郭璞。


溫州是在公元675年,被唐高宗李治賜予地名。根據《浙江通志》所記載,''溫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潤,所以被稱之爲溫州''。然而兩晉時期,溫州別名叫做''斗城'',當年修建溫州城市時,風水大師郭璞正好爲避免''永嘉之亂''南下來到溫州。村民便並希望郭璞,能給他們修城提點意見。這位風水大師稍作研究,經過三天之後給當地村民指出了一條明道。首先,溫州處於羣山環抱之內,起初村民是希望將城鎮全部修建山外,可以避免交通閉塞。


然而郭璞卻認爲,溫州城必須要修建在山裏面,且城頭位置要放在北邊坐北朝南。同時,城池全部修建起來時,要按照一個北斗的形狀。並且郭璞命令村民,要在城內修建28口水井,還有5個水潭。村民必須要按照這樣的做法,才能保得自家性命無憂,且日進斗金。沒想到這些居民,還真的按照郭璞給出的建議修築城池。兩晉時期,溫州並未受到賊人染指,到了北宋末年,方臘起義,還有明朝時期的倭寇橫行,溫州城並未被攻破,可能不少朋友會不解了:難道這個叫做郭璞的風水大師,真的有如此神力嗎?


其實並非這樣,按照我個人的理解,溫州處於羣山環抱之內;如果將城池的主體全部修建在山外面,按照溫州當地的氣候條件以及民風淳樸,肯定會引來很大的發展。然而郭璞是兩晉時期的人,當時天下兵荒馬亂。如果溫州城全部修建在山外,加上自身的富庶,或許會遭遇亂兵賊子劫掠。可是將城市放置於山裏面,便可以免遭屠戮。而且溫州城內共有28口水井,還有5個大水潭,即使戰亂時期,也能保證城中居民飲水沒有任何問題。


同時修建如此多的水井和水潭,出現惡劣天氣之時,溫州城內不會被突發洪流所淹沒,這也比較符合如今的建築學概論。只不過後人似乎違背了,老祖宗給出的勸告。到了本世紀30年代,溫州最北邊的城牆全部拆除,這樣羣山環抱格局便被打破。所以日軍侵略者南下期間,將溫州城''由外而內''徹底攻佔。如今溫州人善於經商,於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似乎都有溫商的足跡。這或許也是郭璞,當年通過風水堪輿,讓溫州成城裏的百姓福壽延綿。其實這些東西很難用最權威的科學和大家說明,筆者卻覺得,凡事如果太講究科學,可能會有很多細節弄的不清不楚。


溫州城,到底是不是按照風水大師郭璞所給出的建議修建?其實是無證可考。筆者覺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果貿然將城市周圍的地形所改變,那麼或許不會引發什麼因果循環。但肯定會有些壞處;比如將一個城市的城牆,或者其他重要設施所破壞,大概率會造成水土流失,引發不可估量的後果。所以溫州城於抗日戰爭期間,遭到日軍破壞,這其實與城牆被拆除是有關係。而溫州人世代經商,且財源滾滾,還是與他們自身的努力拼搏有關係。


如果這些風水大師,真的能通過細微的改變,讓一個人,或者一座城市都受益匪淺,這或許也是不大可能的事。還是那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位看官你要信風水這些東西,它就存在,你若不信別人即使說破大天也沒有用。溫州城富庶還是與當地百姓喫苦耐勞,且善於鑽研經商是有關係,與這些風水沾邊的可能性或許並不太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