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注意到兩件很有趣的事情,看上去並不相關。

薇婭和星巴克,誰消費了誰?

一件是星巴克放下身段,和薇婭合作,在淘寶直播帶貨。據說半個小時的時間賣了16萬杯咖啡,相當於一個普通門店將近五個月的銷量,NB。另一件是拼多多號稱投入百億銷售iPhone11,據說力度很大,一舉兩得,既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又做高了客單價,也許股價可以漲了。

以上的信息都用了“據說”,是因爲現在看到的信息都是被算過的,並不是我主動搜尋來的,數據和具體情況也很難求證。本着尚存的一點審慎之心,還是註明的比較好。

不得不說,這兩個案例都吸引到了我。且不說星巴克如何如何明智,放下身段來做這件事情;也不說其到底是帶貨還是引流(畢竟是降價銷售),薇婭的帶貨能力再一次得到證明。

聯想到最近一位朋友也通過她“心痛的”賣了不少茶葉,效果也很不錯(當然也是降價銷售),說明網紅帶貨確是當下重要的銷售渠道之一。

本來星巴克自己有產品,有渠道,但是爲了拉新,到新的渠道找新的流量。

薇婭和星巴克,誰消費了誰?

反觀通過薇婭消費的粉絲羣,很大程度上在產生購買衝動時,對於已有品牌的產品價格是主要促因,而陌生品牌主要靠的是對渠道的信任(也就是對網紅的信任)。在這個案例裏,產品消費了渠道品牌的價值。

在看看那些在拼多多購買iPhone11的用戶,應該更多的基於對iPhone的信任和價格的因素,拼多多也許也因此找到許多新流量,但是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iPhone的加持,逐漸改善自己之前的品牌形象。在這個案例裏,拼多多蹭了iPhone首發的熱點,渠道更多的消費了產品品牌的價值。

實際上也有互相成就的例子——Costco。Costco經營的貨品都是具有較高品牌價值的產品品牌,因此人們願意忍受較少的SKU選擇和大規格的包裝,但是也同時是基於對Costco的信任。當然這種信任(品牌價值的積累)是在Costco無條件退換的制度上累積起來的(不知道這個制度在國內是否會面臨挑戰)。

薇婭和星巴克,誰消費了誰?

想象一下,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如果開一家線下店,你買到一個假冒品牌要求無條件退貨,他們會怎麼說?這個大家懂的。當然,是不同的商業模式使然。

不管是產品品牌還是渠道品牌,及時積累品牌資產產生溢價就特別重要,可以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有機會被另外一方消費。積累資產的方式是多樣的系統的(這是另一個話題),可以在線上,也可以在線下。

所以,如果產品價格不高(低於100元),且有較高的毛利(高於70%),是一個新品牌,去消費渠道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真正的品效合一,既有了銷售,又通過短期的大量銷售配合適當的話題(促進種子用戶KOC分享)迅速被市場認知。

如果已經是知名品牌,有了足夠的佔有率,或者不知名但是單價較高,想通過線上找到新的增長,就學學星巴克吧,放下身段,讓渠道消費你,別想太多什麼品效合一,拉新是最主要的任務。當那些年輕人拿着優惠券去門店消費的時候,想辦法讓他們不斷再來,那時纔是真正的賺錢時刻。

在這個場景下,記住:

不要直接賣產品,要賣券。

你的目的不是賣貨,是讓那些人走進你的勢力範圍去拿貨,形成閉環。

重要的是:認清形勢,再下判斷。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