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林王府亦称巴林亲王府(含康熙行宫),位于现大板镇中心的大板街与益和诺尔街交叉口东北。现巴林右旗大板王府存有一进院两趟房,分别为正门、前殿(印堂)、东西厢房等14间,称巴林王府,百度地图标注为大板巴林亲王府,为巴林右翼旗最后一处王府。

沙巴尔台郡王府(巴林郡王府)

蒙古巴林部自元天聪二年归附后金,至顺治年间分为右翼、左翼两旗,右翼札萨克为郡王爵位(俗称“大巴林王”),左翼则为贝子爵(俗称“小巴林王”)。巴林右旗王府在蒙古诸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王府在大板镇及沙巴尔台各有一处,是赤峰地区仅存的二处较大蒙古王府之一。

蒙古巴林部归属满清统治后,于康熙初年在大板镇始建王府。其东北角于康熙五十年改建为巴林部大板行宫,现称康熙行宫。现巴林右旗大板王府存有一进院两趟房,分别为正门、前殿(印堂)、东西厢房等14间,称巴林王府,百度地图标注为大板巴林亲王府,为巴林右翼旗最后一处王府。占地面积933.95平方米,现存院落东西33.9米,南北27.55米,东西两侧各有小门。

沙巴尔台郡王府(巴林郡王府)

巴林王府正门面阔三间,中开一路,两侧有耳房各一间,均灰瓦覆顶。第一进院内有松树两棵,前殿面阔五间,两侧耳房各二,均灰瓦覆顶。前殿两侧有东西厢房,各三间,灰瓦覆顶。王府所存建筑均为单檐硬山顶。近些年保养过,彩绘均是原样重绘。王府后面的部分在文革被毁,已成为居民区。

沙巴尔台郡王府(巴林郡王府)

康熙行宫,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行宫原为巴林右旗扎萨克多罗郡王乌尔衮和清朝康熙皇帝第二女固伦荣宪公主府。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和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两次皇帝驻跸于公主府,将公主府改建康熙行宫,由此成为清朝期间唯一一座地方出资兴建的塞外行宫。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帝巡狩巴林再次驻跸于行宫,为行宫题写“金枝衍庆”匾额。康熙行宫现存正门及正殿。因大板王府所在地区地下水位深,水草不如沙巴尔台丰美,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巴林王府迁至巴林右旗北部沙巴尔台河北岸,现查干沐沦苏木沙巴尔台嘎查(原沙巴尔台苏木)西北,称沙巴尔台郡王府,共有宫殿58间。二府相距22.5公里。

沙巴尔台郡王府(巴林郡王府)

1912年,癸丑战乱,十四代巴林王爷居位过的巴林沙巴尔台王府和岗根庙、珠尔沁庙、索博日嘎庙等六个大寺庙被奉天后路巡防营统领官吴俊升洗劫一空并纵火烧毁,沙巴尔台郡王府遂毁于兵燹。巴林右旗札萨克驻地遂又迁回大板。现沙巴尔台王府已踪迹寥寥。

为了满蒙和亲的需要,巴林右旗有清一代迎娶了三位公主,使巴林右旗王府在蒙古诸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朝灭亡后,袁世凯为了笼络蒙古王公,将蒙古王公的爵位都加了一级,领双俸禄,于是巴林郡王变成了巴林亲王,故当地称此府为“亲王府”。

巴林王府亦称巴林亲王府(含康熙行宫),位于现大板镇中心的大板街与益和诺尔街交叉口东北;荟福寺(国家AA级旅游景区)位于大板街与荟福路路口南,二者相距350米。构成大板镇清代王府古建筑群,巴林右旗民俗博物馆亦坐落在清代古建筑群内,总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它们构成巴林右旗旅游的核心景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