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前天已经是立秋时节了,在我国的诗词中,每每写“秋”,表达的多是寂寥、相思、乡思之情。不过也有一些赞美秋景之美或秋日胜春朝的诗词,一起来看看吧……

一、《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当时的诗人隐居在终南山下辋川别业,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为写山水的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二、《唐多令·惜别》(南宋·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这是南宋词人吴文英写的一首羁旅秋思怀人之词,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来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从字面上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毫无拖沓之感。

三、《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永贞元年(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是不久革新运动失败,诗人被贬朗州,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时。诗人在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这种自信,尽管于当时诗人的窘境而言,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四、《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其妻卢氏也多才多艺,可惜的是两人成婚三年后便亡故了,这首词是词人为悼念亡妻卢氏所做。词的上阕是此时此地“萧萧黄叶”的秋景,下阕是对往事的回忆,那些两人短暂而无边的欢乐“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却只有词人孤影“立残阳”。

五、《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首诗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

六、《水仙子·夜雨》(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这是元代散曲作家徐再思漂泊在外,栖宿在旅店里逢夜雨时所作的一首写羁旅愁思的小令。梧桐、芭蕉、夜雨在古诗词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更何况是在“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时节。

七、《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这首小令是他在羁旅途中所作的悲秋之作,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八、《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安史之乱爆发后,因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诗人在内。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其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九、《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镇守西北边疆,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深为西夏所惮服,西夏人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词的上阕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秋景图,下阕则则借景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十、《沁园春·长沙》(现代·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也是一首备受推崇、别具特色的写秋之词,脱尽了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其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壮阔高远的深秋境界,引领读者去感受词人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从而独步诗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