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晉滅三國統一天下後,華夏大地只消停了幾十年,便迎來了五胡亂華的大亂世,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南下跟漢人搶地盤,司馬晉架不住遊牧民族的輪番折騰,最後不得不南下讓出了中原地區,從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開始,華夏大地在此進入了亂世。這股亂世一直延續到隋朝,持續了近三百年,雖然司馬家的晉朝偏安南方,相對穩定,但中原地區卻始終飽受着戰火的荼毒,以至於東晉朝堂無時無刻不叫囂着北伐收復故土。

自東晉開始,中國便進入了南北對峙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林立,不過也曾出現過像前秦這樣統一的北方政權,而南方地區雖然朝代更迭也比較頻繁,但卻很少出現諸侯割據的情況。而且這一時期,北方的實力強於南方,北方以進攻爲主,南方處於防守狀態。而且小編注意到,北朝其實也有過長期的統一,最明顯的就是後來拓跋氏的北魏政權,鮮卑拓跋氏統一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權,北魏於公元386年建立,於534年滅亡,存在了148年。

這期間南方則經歷了東晉、宋、齊、梁、陳五個政權,理論上講,北魏有足夠的時間發展自身實力,而且北魏的實力長期處於優勢狀態,再者南方政權更迭如此頻繁,北魏有足夠多的機會吞下南朝、一統華夏,而且歷史上北魏也正是這麼做的,但偏偏北魏每次都鎩羽而歸,但咱們反觀隋朝,隋朝是勢力承接北周,而北周的勢力其實也是北魏的底子,北魏跟南朝對峙了一百來年都沒吞下南朝,而隋文帝討伐南陳,只用了一年時間天下便歸了楊隋,這不得不引人深思。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解答,至少小編認爲最主要的原因就兩個字:漢化!五胡亂華之後,漢人跟北方的少數民族有着解不開的民族仇恨,當初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南下征伐劉宋,鮮卑士兵所到之處,必定是白骨累累,士兵們的長槍上都懸掛着漢人百姓的頭顱,城池上掛滿了漢人士兵的屍體,城門前屍骨如山,如此恐怖的景象,拓跋燾認爲一定能起到震懾效果,可誰知卻讓南朝漢人的抵抗更加激烈,最終讓北魏停下了南征的腳步。

然而到了北魏後期,特別是孝文帝執政開始,北魏逐漸將民族對抗的政策轉變爲民族融合,這也是北魏漢化政策的開始。後來北魏分裂爲東西兩魏,北周政權就是西魏的延續,北周的漢化政策更爲徹底,其實力也進一步壯大,後來北周滅北齊,宇文周正式接過了北魏的江山,並且將漢化的政策徹底執行下去,到楊堅奪權之後,北方的政權已經沒有少數民族政權的痕跡,南朝漢人在心底上認爲楊堅的隋朝跟自己是同一個民族。有了民族上的認同感,楊堅滅南陳也就輕鬆的多。試想北魏能夠早點全面實行漢化,或許南北朝的亂世早就結束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