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斯拉上海工廠2月的產量爲3898輛,批發銷量爲3900輛,位列中國新能源汽車當月產銷榜首,而反觀國內自主品牌,北京新能源2月銷量爲1002輛,同比下降65%。但第一財經記者對85家汽車公司批發銷量數據梳理之後發現,即便是全行業集體受災,但一線品牌下滑幅度小於二線品牌,市場“馬太效應”明顯。

原標題:疫情導致2月車市暴跌,但“馬太效應”更加顯著

雖然受到疫情影響,全國汽車產銷量呈現斷崖式下滑,但不同品牌、車型間的表現仍存在一定差異。

受到疫情影響,2月份全國汽車產銷量呈現斷崖式下滑。但第一財經記者對85家汽車公司批發銷量數據梳理之後發現,即便是全行業集體受災,但一線品牌下滑幅度小於二線品牌,市場“馬太效應”明顯。

18家公司銷量爲零

乘聯會數據顯示,2月我國狹義乘用車市場產量和批發銷量分別爲21.5萬輛、25.2萬輛,同比驟減80.6%、78.5%,銷量規模相當於2006年2月水平。1-2月累計批發銷量196.9萬輛,同比下降41%,乘聯會也再次調低了全年的銷量預測增長率到-8%。

在乘聯會納入統計的85家汽車公司中,共有18家公司2月份銷量爲零,分別是一汽海馬、知豆電動、康迪電動、東風本田、力帆汽車、吉林汽車、獵豹汽車、華泰汽車、北京汽車製造廠、衆泰汽車、東風裕隆、東風英菲尼迪、比速汽車、時空電動、江西五十鈴、領途汽車、大乘汽車、新特汽車。

值得注意的是,一汽海馬、東風裕隆、衆泰汽車、比速汽車、衆泰汽車等公司生產基地並非位於重疫區,2月中旬後對應省市均已逐步復工復產,這顯示上述公司在疫情發生前已經出現生產經營困難。

67家仍在生產和銷售的汽車公司中,共有7家同比跌幅超過90%,它們以韓系、美系和二線自主品牌爲主,符合去年車市總體變化特徵。其中北京現代2月份的批發銷量爲1668輛,同比下降95.7%;東風悅達起亞2月份批發銷量則爲1572輛,同比下降92.9%。

一位要求匿名的韓系整車廠負責人則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韓系車企雖然在2月已經復工,但由於終端需求不振,車企主動實施按需生產,以降低經銷商的庫存壓力。

不過,即便是在行業大趨勢下滑的背景下,以奧迪、奔馳、寶馬爲首的一線豪華品牌的表現較爲強勁。2020年2月,合資豪華品牌行業月批發銷量整體銷量跌幅爲77.1%,略低於狹義乘用車的行業跌幅78.5%。

北京奔馳在2月初就已逐步復工,該公司2月份批發銷量爲1.2萬輛,位居狹義乘用車月批發銷量第六名、豪華品牌批發銷量第一名。一汽-大衆旗下的奧迪品牌及華晨寶馬,則以8105輛與7479輛的月批發銷量,位居狹義乘用車批發銷量的第八名和第九名,這也是一線豪車品牌在狹義乘用車月批發銷量排名最高的一個月份。

形成對比的是,二線豪車品牌的表現普遍不佳。例如,作爲長期佔據二線豪華車“霸主”地位的凱迪拉克,2月月批發銷量僅爲157輛,同比下跌98.6%;沃爾沃2月批發銷量數據也僅爲271輛,同比下滑近95%;東風英菲尼迪更是出現了月銷爲0的情況。

合資與自主品牌中,強勢品牌如一汽-大衆、吉利汽車、奇瑞汽車等7家公司的2月月的批發銷量超過1萬輛,在低迷車市中表現相對搶眼。

國內某證券公司分析師張強表示,雖然在目前疫情的市場環境下,出行需求的銳減,不可避免的會導致汽車行業的整體暴跌,但正是在市場低迷的階段,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更加明顯。

新能源車企集體承壓

根據乘聯會的數據顯示,2月份,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1.1萬臺,同比下降77.7%;其中,純電動乘用車批發銷量0.9萬臺,同比下降76%。插電混動乘用車批發銷量0.2萬臺,同比下降84%。普通混合動力乘用車批發銷量0.2萬臺,同比下降80%。

具體到品牌分析,中國本土傳統車企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下滑幅度超過外資。

特斯拉上海工廠2月的產量爲3898輛,批發銷量爲3900輛,位列中國新能源汽車當月產銷榜首,而反觀國內自主品牌,北京新能源2月銷量爲1002輛,同比下降65%;比亞迪2月新能源汽車批發銷量爲2803輛,同比下跌80.57%。

“相比於合資及獨自新能源車企,未來運營領域的新能源車輛投放增量動力不足,對於主打性價比、低附加價值的自主品牌的壓力更加巨大”,張強表示,尤其是對於一些自主車企來講,自主品牌的需求壓力在私人消費市場和出行市場全面加大,而目前自主品牌A級新能源車有60%以上是網約出租購車需求,因此客單低迷影響司機對行業前景和個人收入的信心,部分部分網約車經營企業更是開始轉向一個月的長租模式緩解運營損失;此外在插混市場,由於品牌和供應鏈劣勢,自主品牌在插混市場的份額由主流優勢逐步轉爲劣勢。

針對3月汽車市場的走勢,乘聯會在2月產銷分析報告中提出,由於中國國內疫情進入平穩期,許多經銷商逐步開始復工,外部活動恢復進行,受到抑制的2月原有需求延緩釋放,3月上半月的零售會有一定的加速回暖跡象。但由於疫情期間消費者儘量避免出門,導致服務業相比於工業,受到疫情所導致的影響更大,因此復產的速度估計快於零售回升的速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