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议未来我国PP生产企业应充分调研下游用户需求,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的开发,提高专用料、高附加值产品的产量,并促进高性能产品系列化,如开发高结晶高刚性产品、高熔体强度、高流动,高速拉伸BOPP膜、热封膜、高透明包装及吹塑成型、高抗冲产品、薄壁注塑专用料等,以期逐步改变国内PP高端产品完全由进口产品垄断的局面,实现由成本竞争向高附加值竞争的转变,规避行业目前已初步显现的产能结构性过剩风险。为了尽早改变PP高端产品被进口垄断的局面,研发出高附加值产品,同时规避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风险,中国的研发企业做了大量工作。


10月26日,东莞巨正源一期年产60万吨聚丙烯(PP)项目正式投产,投产后可实现年产60万吨PP、2.8万吨氢气及部分液化石油气,能有效填补广东区域内产能缺口,并为高端制造业提供高分子原材料和清洁能源供应。一期产能投产后,巨正源公司将快速启动二期年产60万吨PP项目建设,预计在2022年投产。

近几年,一方面多条工艺路线都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多种资本纷纷进入,PP生产能力增速不断挑战着业内人士的心理底线。传统优势企业PP底气不再,心中的隐痛不需多言。

年内产能将达2600万吨   PP人要如何赚钱?

产能占全球三成的PP大国

2016—2018年期间,先后有大庆华科股份有限公司11万吨,内蒙古中煤蒙大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30万吨,中国软包装集团福州中景石化公司70万吨,神华新疆乌鲁木分公司45万吨,浙江宁波福基石化有限公司40万吨,中国石化广州石油化工公司20万吨,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70万吨,富德(常州)能源化工发展有限公司30万吨,青海盐湖金属镁一体化16万吨,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40万吨,陕西延长石油延安能源化工30万吨先后投产。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国PP的年产能已达到 2411万吨,成为全球最大PP生产国,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31.0%。

2019年四季度,将有青海大美、浙江石化、大连恒力二期计划投产,预计今年PP新增产能高达372万吨,国内总产能即将2589万吨。而在2020—2025年期间,预期投产的项目还有镇海炼化扩能、盛虹石化、浙江石化二期、江苏嘉瑞、徐州海天、张家港扬子江石化等装置,315万吨左右的产能投放市场。

2022年表观消费量达2400万吨

PP被称为“工业大米”,主要用于生产编织制品、薄膜制品、注塑制品和薄膜与片材等,广泛应用于包装、电子与家用电器、汽车、纤维、建筑管材等领域。

编织袋、打包袋和捆扎绳等编织制品是我国PP最大的消费领域,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29.6%,主要消耗PP通用料。

注塑制品是第二大消费领域,主要消耗专用料,以进口料为主,特别是用于洗衣机、汽车配件等高档专用料大多是以来料加工形式进口的,其产品质量要求高、附加值也高,下游企业用料相对固定,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26.9%。

另外一个主要消费领域是薄膜与片材,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24.3%,其中以BOPP薄膜为主。

此外,纤维领域的消费量约占13.7%,管材的消费量约占4.1%,其他方面的消费量约占1.4%。

今后几年,我国PP行业将面临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机遇,汽车轻量化、节能环保及轨道交通发展,将使交通用塑料需求继续增长。此外,随着农业用大棚薄膜、包装业塑料制品、医药器械市场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对PP的需求仍将稳步增长,预计到2022年总消费量将达到约2400.0万吨

依赖进口的PP主要是哪种

我国目前的装置以及未来新投产装置多以生产同质化、低端通用料为主,高端产品开发不足,无法满足国内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仍需要一定量PP产品进口。2015年我国PP进口量在488万吨,2016年我国PP进口量缩减至457万吨,2017年我国PP进口量在474.5万吨;过去3年,中国PP平均进口量为473万吨。近年均聚PP产品整体增幅呈下滑趋势,嵌段共聚及其他呈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茂金属PP树脂消费量约在10万吨,主要用于生产医用或者食品用高透明PP制品、食品包装薄膜、纺粘无纺布、超细旦丙纶纤维等领域,主要进口产品有:ExxonMobil Achieve系列、Lyondell Basell Metocene系列、TotalMR系列、日本三井Tafmer XM系列等。


高拉伸速度与幅宽、具有超薄、超透及更好低温热封性能的特种BOPP薄膜、电工膜、电容器膜等薄膜用PP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每年进口量约在80万吨,主要进口商有ExxonMobil、Lyondell Basell、三菱化学、TPC、韩国现代、壳牌、韩国SK、台化等。


柔软性和低温热封性能较好的CPP薄膜,如镀铝膜、高温蒸煮膜等用PP每年进口量约58万吨,主要进口商有三星、湖南石油化学、现代石化、TPC、CHISSO、Lyondell Basell、韩国晓星化学等。2019年,煤基路线领军企业延长中煤榆能化也成功排产了三元共聚PP。


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细旦和超细旦PP纤维等高端无纺布专用料,每年进口量约在97万吨,主要进口商有韩国现代、韩国晓星、韩国大林、ExxonMobil、Lyondell Basell、Total等。


PP管材料,主要是输水系统或者饮料输送系统,主要进口商有北欧化工、DSM、韩国晓星、大韩油化等,每年进口量约在43万吨


汽车和家用电器用PP注塑料,每年进口量约在106万吨,主要进口商有ExxonMobil、大韩油化、韩国SK、韩国大林、Total、韩国现代、沙特工业、Lyondell Basell等。

另外,随着国内消费方式的变化和商品质量要求的提升,PP树脂在高透明薄壁食品容器、医用制品PP注塑料的需求量亦在提升。

为了尽早改变PP高端产品被进口垄断的局面,研发出高附加值产品,同时规避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风险,中国的研发企业做了大量工作。据统计,2017年,我国推出了58种PP新牌号;2018年我国共推出了53种PP新牌号!车用料、高熔体强度发泡料、牙刷专用料、镀铝膜、缠绕管成为2018年国产PP界的潮流趋势。2017年石化院自主开发的载体型茂金属PP催化剂(PMP-01),在哈尔滨石化公司年8万吨间歇式液相本体PP装置上首次使用,成功生产出高透明茂金属PP——MPP6006。2018年燕山石化首推国产茂金属PP

从对上述主要进口料类型的分析,抗过剩风险攻略就显而易见了。

PP赚钱攻略请收好

1、预计2022年我国PP的产能将超过3000.0万吨,市场需求2400.0万吨。届时我国PP市场呈现产能过剩状态。因此,今后应该慎重新建或者扩建新的装置,尤其是一些刚刚涉入该行业的采用煤化工或者丙烷脱氢制备丙烯作为原料的生产企业,以免造成投资决策失误。

2、聚烯烃通用料和中低端专用料将面临较大的竞争局面,成为业内的共识。目前我国因高端产品研发不足,仍需要一定量高端产品进口。建议未来我国PP生产企业应充分调研下游用户需求,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的开发,提高专用料、高附加值产品的产量,并促进高性能产品系列化,如开发高结晶高刚性产品、高熔体强度、高流动,高速拉伸BOPP膜、热封膜、高透明包装及吹塑成型、高抗冲产品、薄壁注塑专用料等,以期逐步改变国内PP高端产品完全由进口产品垄断的局面,实现由成本竞争向高附加值竞争的转变,规避行业目前已初步显现的产能结构性过剩风险。

3、推动合约定价。目前国内树脂产品主要以现货定价为主,加上经销商众多,市场投机气氛较浓,买涨不买跌,上涨时竞相要货,下跌时相互甩货,导致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因此,要选准产品和客户,积极推行合约定价,削弱客户投机心理,平抑市场波动,均衡销售节奏。

4、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尤其是催化剂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前提下,积极扩大出口,以化解国内低端产品过剩的供需矛盾,促使我国PP行业稳健快速发展。

5、开展出口业务。随着国内产能的大幅扩张,PP全面过剩不可避免,供需矛盾将日益显现。为此,PP供应商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既要继续深耕国内市场,也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要选派熟悉国际贸易的人员,深入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情况,选准目标市场、选准出口产品、选准贸易方式,选准出口时机,积极稳妥地开展出口业务,从而减轻国内市场压力。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聚烯烃人、中国产业信息网、金联创塑料

更多化工信息请关注微信:中国化工信息周刊(ID:CCN-weekly)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本文仅供参考、交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