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730年,李邕撰文並書寫《麓山寺碑》。他留下的代表作當推《李思訓碑》和《麓山寺碑》,特別是《麓山寺碑》,雖文末署“江夏黃仙鶴刻”,但宋以來學者均認爲“黃仙鶴”就是李邕自己的化名。

如若湖湘文化有實體,那實體必然是嶽麓山。公元268年,從浙江來湘弘法的僧人竺法崇登臨嶽麓山,一眼便看中了這個古木參天、林幽泉清的地方,毅然在此建立了麓山寺。

麓山寺的文化魅力,從一千多年前就開始了。公元589年,天台宗創始人智大師在寺內傳經說法,一時聽衆雲集。麓山寺盛極一時,文人雅士競相遊覽,爲古寺賦詩作文。

而其中最負盛名的文化遺產,就是麓山寺碑。

新湖南客戶端《讀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進古寺、古碑。

歷代書家都將它視作珍品

行書入碑始於唐太宗李世民, 而真正以行書碑飲譽後代的是李邕。

文學史上流傳着李邕與同時期的王翰、崔顥、李白、杜甫等人很多趣事,也對他們大加稱讚。王翰稱當時第一等的詩人只有三個:張說、李邕和他自己。

可惜李邕的文學才能被他的書法名氣給掩蓋了。他留下的代表作當推《李思訓碑》和《麓山寺碑》,特別是《麓山寺碑》,雖文末署“江夏黃仙鶴刻”,但宋以來學者均認爲“黃仙鶴”就是李邕自己的化名。因此,此碑公認是李邕自撰、自書、自刻的“三絕碑”。

麓山寺碑現存嶽麓書院,其何時從麓山寺移到嶽麓書院,現已無考。1413字寫下了麓山寺過往的歷史,也寫下了令後人膜拜的雄健。

公元730年,李邕撰文並書寫《麓山寺碑》。敘述了自晉太始年間建麓山寺至唐開元立碑時,寺的興廢修葺和歷屆禪師宣揚佛法的經過,對嶽麓風光亦多着墨。

碑的背面還有米芾等宋元名家的題名,因而歷代書家都將它視作珍品。

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

麓山寺創建1700多年來,曾六度毀於戰火。 1944年毀於日軍炮火,僅存山門和藏經閣。1955年、1980年兩次修葺恢復原貌,復建後的麓山寺由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閣、齋堂等主要建築組成。

麓山寺山門爲牌樓式,正中之上鐫“古麓山寺”四字,門樓兩側鐫著名的楹聯“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準確地概括了麓山寺的歷史地位。

入麓山寺大門後可見放生池,前進爲彌勒殿,左有鐘樓,右爲鼓樓。中進爲大雄寶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頂,殿左是五觀堂和客堂,殿右是講經堂。後進爲觀音閣,又叫藏經閣,閣前坪有兩株羅漢松,稱“六朝松”。兩樹對立,虯枝交錯,宛若關隘,稱“松關”。

唐代詩人杜甫曾用“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的詩句稱頌殿宇宏大。

新湖南客戶端·華聲在線記者 王銘俊 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