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天府不通”,症结在哪?

□ 李晓亮

今天,又堵。

屋漏逢雨。节后高峰,天府通APP瘫痪(4月8日封面新闻)。难生成二维码,进出站受阻。排队购票的,无法离站的,挤成一团,苦不堪言。个别站点,网络信号本就堪忧,人满为患,更火上浇油。

习惯掐着点儿地铁通勤,准时打卡的。进出多耽误三五分钟,可能就意味着不止一次迟到,而是全勤难保,奖金泡汤。情绪自然一点就炸。

本来便民的刷机进站,扫码乘车,但在这个完全可预计的节后高峰,再次无意外瘫痪。比当年12306瘫得还彻底。这就让人难接受了。

上次元宵节后,传统意义年后第一天,地铁也是预估不足,各大换乘站爆仓。迟到一大片,只因没预判。一而再,再而三。这次又是道歉,却似只在口头纸面。

三个月前:“好消息!成都地铁全面实现‘扫码乘车’”。言犹在耳,今儿,就是一片网络吐槽:“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明明可以接入支付宝乘车码”、“XX手机拿不下天府通”……

三天两头,“天府不通”,激愤嘲讽,可以理解。网友不明白明明有“大厂”更稳定成熟的智慧交通城市服务可合作,为何非要自研?是私利垄断还是真技术自信?从跟帖看,天府通不是第一次故障,这次只是集体宕机,矛盾大爆发而已。

且,连应急离线码,都告知有限,没几个知晓的。而如连致歉信都还不忘“在地铁运营大力支持下,现场依旧平稳有序”这种令人反感“坏事当喜事办”的套路,那指望其真正自省反思,制度补救,恐又太乐观。

以一城之力,打造一个乘车APP,技术和财力上或并无太高要求。独力难撑,也早有成熟合作方。只看诚意,只看定位是便民,还是纯当生意。

这次瘫痪肇因,或是无心之失,但用户体验,就在这些细节上。偶尔失误,还能忍能谅。但三天两次,一月三次,就可能给人以“疤好就忘疼,记吃不记打,甚至不怕开水烫”的印象,那就难再留用户了。这时,无论如何该给出让人相信“你真能改,也有能力改”的信号了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