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持續的探索、研究、實踐,我院胸外科的診療技術不斷提高,在肺癌、肺小結節、肺部良性腫瘤、肺大泡等肺外科疾病診療上實現了新飛躍,率先在粵東地區開展胸腔鏡下精準肺段切除術等一批新技術,肺部手術量逐年提升。同時,我院通過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簡稱廣醫附一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簡稱廣州呼研所,現更名爲“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建立合作關係,有着廣醫附一院及廣州呼研所強大的醫教研實力作爲技術後盾,近兩年來,我院緊抓有利契機持續探索、研究、實踐,在肺癌等呼吸疾病的治療上不斷突破自身技術極限,目前,胸外科肺外科專業組在技術創新和治療效果等方面均達到省內先進水平。

近年來,相關數據表明,肺癌等呼吸疾病的發生率呈增長趨勢。隨着醫療技術發展,目前早期肺癌五年生存率可達80%~90%,但相對的是晚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不足5%。作爲區域醫療中心,我院一直努力在呼吸疾病診療水平,特別是肺癌早診早治上,主動作爲,尋求突破,以求更好服務人民羣衆。

自2016年起,我院胸外科在專科化建設中細分爲食管外科和肺外科兩個專業組,逐步形成適合新時代臨牀醫學發展需要的新的專科體系。同時,我院通過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簡稱廣醫附一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簡稱廣州呼研所,現更名爲“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建立合作關係,有着廣醫附一院及廣州呼研所強大的醫教研實力作爲技術後盾,近兩年來,我院緊抓有利契機持續探索、研究、實踐,在肺癌等呼吸疾病的治療上不斷突破自身技術極限,目前,胸外科肺外科專業組在技術創新和治療效果等方面均達到省內先進水平。

2018年,我院胸外科肺外科專業組完成肺部手術近200例,手術質量、數量處粵東領先水平。

專科專治使治療更精準

肺部手術量逐年提升

我院胸外科是省級臨牀重點專科,科室擁有15名醫師,其中高級職稱醫師7名,碩士研究生4名;擁有2部超高清STORZ胸腔鏡和1部奧林巴斯3D高清胸腔鏡,依託這些高端先進的醫療設備,該科室的手術過程實現從平面轉變到立體化,爲手術精準治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該科主任呂文強的帶領下,科室嚴格執行術前病例討論,按規範指南根據腫瘤的不同分期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案,對疑難病例組織MDT多學科會診,爲求達到精準治療。

跟隨着醫院專科化建設發展的大潮,我院胸外科自2016年起細分爲兩個專業組,分別是以胸外科主任呂文強爲學術帶頭人的食管外科和以胸外科副主任張志鋒爲學術帶頭人的肺外科。

2017年,我院胸外科迎來了一個重大的發展機遇:我院通過與廣醫附一院、廣州呼研所建立技術合作關係,正式成爲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廣州呼研所的技術協作單位,同時成爲廣州呼研所遠程會診基地醫院。基於合作協議,以國內著名的呼吸疾病專家鍾南山院士、何建行教授爲首的廣醫附一院、廣州呼研所專家團隊,如廣醫附一院胸外科劉君教授等定期到我院胸外科開展學科建設、診療技術、業務查房等方面的指導。值得一提的是,我院還公派胸外科醫學碩士黃豪達師從何建行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將何建行教授團隊的先進理念和技術逐步引進到肺外科團隊中。

經過持續的探索、研究、實踐,我院胸外科的診療技術不斷提高,在肺癌、肺小結節、肺部良性腫瘤、肺大泡等肺外科疾病診療上實現了新飛躍,率先在粵東地區開展胸腔鏡下精準肺段切除術等一批新技術,肺部手術量逐年提升。據統計,2018年,該科室完成肺部手術近200例,在粵東地區單中心手術量處於領先水平。

我院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的“肺癌預防與篩查聯盟單位”等。

張志鋒(左二)、黃豪達(左一)在查房。

不斷突破技術極限

推動自主呼吸麻醉胸腔鏡手術

在傳統胸外科手術中,往往需要麻醉醫生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然而,張志鋒介紹,插管全麻可能產生插管相關性氣道創傷等。

自主呼吸麻醉是指非氣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方式,這種麻醉方式是使用喉罩通氣,不使用肌松藥物,只用極少量的鎮痛藥物同時結合局部鎮痛麻醉。患者可在術後4小時內恢復進食與行走功能,年輕的患者還可以在術後從復甦室直接步行回病房,大大縮短了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的康復速度,部分肺良性疾病患者甚至可以在術後24小時內出院,實現“日間手術”。而這種方式則對手術醫生和麻醉醫生的技術要求更高。

2016年我院多次派遣胸外科團隊和以張歡楷副主任醫師爲代表的麻醉科團隊的骨幹力量到國內自主呼吸麻醉胸腔鏡手術“發源地”廣醫附一院進修學習,並於2016年5月,在劉君教授團隊的指導下率先在粵東地區開展自主呼吸麻醉胸腔鏡手術。

2017年5月,我院胸外科與廣醫附一院合作開展自主呼吸麻醉肺大泡切除術的RCT研究,並參與制定國內首部《自主呼吸麻醉胸腔鏡手術專家共識》。同年11月,我院胸外科完成粵東首例自主呼吸麻醉下肺癌根治術,這也是我院胸外科肺外科專業組突破技術極限,邁出里程碑式發展的一步。目前我院已將自主呼吸麻醉胸腔鏡手術常規應用於手汗症、侷限性肺大泡、縱隔良性腫瘤及部分符合條件患者的肺癌手術治療。

張志鋒在省健康管理學會胸部腫瘤及肺結節管理專委會上作演講。

引進醫學影像人工智能系統

降低肺部結節漏診率和誤診率

據瞭解,肺癌起病隱匿,早期可沒有任何典型症狀,不進行鍼對性的體檢篩查一般難以及時發現,爲進一步造福人民羣衆,助推“健康揭陽”建設,2017年7月12日,在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指導下和市衛計局、市民政局主導下,我院聯合市抗癌協會啓動了“揭陽市早期肺癌篩查惠民公益活動”。

在此次活動中,我院運用目前全球最高端的西門子FORCE開源CT和第三代光子雙源CT等高端設備,爲參加活動的揭陽市50~75歲、符合肺癌高危因素的居民進行肺部低劑量CT檢查,並將檢查費用從原價463元/例降至198元/例。我院還在省內率先引進人工智能肺部結節輔助診斷系統,協助醫生對影像中出現肺部小結節的病例進行診斷。人工智能與臨牀醫學的結合,增加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肺部結節的漏診率和誤診率。

今年55歲的劉女士,便是這項公益活動的受益者之一。劉女士伴侶長期吸菸,存在長期二手菸接觸史,屬於肺癌高危人羣。接受肺部低劑量CT檢查後,結果顯示肺部有一個8mm的磨玻璃結節,劉女士知道這個結果後徹夜難眠,第二天來到胸外科找到張志鋒看病。經綜合分析後,張志鋒判斷這個結節即使是惡性病變,也只處於原位癌的階段,按照最新的醫學指南可以進行隨訪觀察,於是開了2周的消炎藥給劉女士,並囑咐她3個月後回來複診。3個月後,劉女士再次行低劑量胸部CT檢查,發現肺部的磨玻璃結節和3個月前沒有任何變化。帶着極大的心理負擔,劉女士再次找到張志鋒,考慮到劉女士沉重的心理負擔,並且其肺部的結節持續存在,張志鋒建議劉女士進行手術治療。劉女士的情況符合“無管”胸腔鏡手術的手術標準,手術時,張志鋒團隊和麻醉科密切配合採用非氣管插管麻醉技術,僅用20分鐘就將肺部結節楔形切除下來,送病理科進行術中冰凍檢查,結果報告是原位癌,符合術前判斷。“無管”胸腔鏡技術讓劉女士恢復非常快,第二天就可以下地活動,第三天就出院,正如何建行教授所說——“無插管”治癒早期肺癌,快過治癒感冒。

至今,“揭陽市早期肺癌篩查惠民公益活動”已經開展兩年多了,效果如何?張志鋒展示了這樣一組數據:活動開展以來,共有近6000人次參與篩查,高度懷疑早期肺癌的有近百例,其中有68例患者已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經術後病理確診爲早期肺癌,術後均恢復良好,按計劃出院。

在本次公益活動開展的同時,該科室還申報了揭陽市科技局的科研立項,旨在研究適合揭陽地區實際情況的早期肺癌篩查方案。目前,研究項目已基本完成並在省級醫學期刊——《廣東醫學》發表研究結果論文。2018年10月20日,張志鋒作爲副主任委員受邀參加了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胸部腫瘤及肺結節管理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大會,並在會議上作了《揭陽市低劑量CT早期肺癌篩查經驗與不足》的演講,將揭陽市的肺癌篩查經驗向全省各地的同道分享,受到與會人員的高度評價。同時,作爲省內第一批將人工智能與臨牀醫學結合的醫療中心,人工智能與早期肺癌篩查結合的經驗尤其受到熱烈關注,我院的經驗分享也對全省胸外科醫師對人工智能在醫療上應用的認識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兩年多來,共有近6000人次參與早期肺癌篩查惠民公益活動。

專 家 簡 介

劉 君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副主任、腫瘤外科學科帶頭人、胸外科病區主任,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現爲中華醫學會胸心外科分會肺癌學組委員等。獲“廣東省傑出青年醫學人才”“廣東省嶺南英傑工程後備人才”“廣州市高層次衛生人才醫學重點人才”等稱號。

作爲主刀醫生年均完成微創氣管腫瘤切除、巨大胸腔內腫瘤切除等手術超800例,並在國內率先開展自主呼吸麻醉微創胸外科領域的基礎與臨牀研究工作。主持、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及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等10餘項,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18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等省部級一等獎3項,獲發明專利4項和實用新型專利6項。

張志鋒

揭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務科副科長、胸外科肺外科學術帶頭人,副主任醫師。現爲中國醫促會胸外科分會青年委員、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胸部腫瘤及肺結節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揭陽市抗癌協會祕書長等。

主攻以微創手術爲主的肺癌、食管癌多學科綜合治療,近年來致力於早期肺癌的篩查和精準治療、加速康復胸外科的研究,率先在粵東地區開展胸腔鏡下非氣管插管胸外科手術,主持多項市級科研項目,多次在國家級、省級醫學期刊上發表論文,對重症胸部外傷搶救、胸部疑難病例的診治等有豐富經驗。

黃豪達

揭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在讀博士研究生。現爲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胸部腫瘤及肺結節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等。

畢業於廣州醫科大學,師從中國胸外科領軍人物何建行教授,在胸部外傷、胸部良性、惡性腫瘤的診治上有豐富的臨牀經驗,擅長對胸部惡性腫瘤以手術爲主的綜合治療,主持市廳級科研項目一項。

本文見《揭陽日報》10月21日8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