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与杨必都是著名的翻译家,前者以翻译西班牙塞万提斯巨著《唐吉坷德》而著称,杨必则以翻译英国小说家萨克雷《名利场》广获好评,杨绛与杨必是一奶同胞姊妹,但她们二人却演绎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杨绛与杨必同胞姊妹的不同人生

杨绛

杨绛比妹妹杨必年长11岁,以105岁高龄寿终,而杨必却以46岁之龄英年早逝,尚不及姐姐杨绛生命的一半,实在是让人有些唏嘘不已。

杨绛与钱钟书的婚姻一直为公众所津津乐道,而杨必却是终身未嫁,姊妹俩的人生可谓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尽管她们的人生命运如此不同,但却又都是中国社会的缩影。

杨绛与杨必同胞姊妹的不同人生

杨绛

杨绛与杨必出身于无锡名门望族之家,父亲杨荫杭与母亲唐须嫈共养育了八个子女,其中六女分别为大姐杨寿康、二姐杨同康、三姐杨闰康、四姐杨季康(即杨绛)、七妹杨桼、八妹杨必,二男为杨宝昌、杨宝俶,下面这幅杨家全家福照片,就是1927年杨家定居苏州期间所摄。

杨绛与杨必同胞姊妹的不同人生

杨家全家福

这张全家福缺少了已不在人世的杨同康,后排左起为杨闰康、杨季康、杨寿康和大弟杨宝昌,七妹杨桼和八妹杨必站在母亲唐须嫈两侧,小弟杨宝俶站在父亲杨荫杭一侧。

杨家女主人唐须嫈出身于无锡世家,她曾在上海著名的“务本女塾”读书,这是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她曾与杨荫榆、汤国梨、张默君、张敬庄等人同学,唐须嫈尽管是一位贤惠文静的新知识女性,但其身上却凝聚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她在与杨荫杭结婚之后,心甘情愿以相夫教子度过一生。

杨荫杭(1878—1945)早年曾就读于天津中西学堂和南洋公学,并留学日本和美国,先后获早稻田大学法学学士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这样的留学履历,即便在今天看来都是够牛的?他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法学专门人才了,曾先后出任江苏省和浙江省高等审判庭庭长,1916年起出任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和司法部参事等职,在北洋政坛的地位足够显赫。

杨绛与杨必同胞姊妹的不同人生

杨荫杭

杨荫杭受西方影响而主张司法独立,这样的主张即便在100年后的今天都不太可能全部实现,在1917年5月调查津浦铁路管理局租车购车舞弊案时,杨荫杭曾因传讯了时任交通总长许世英而轰动一时。

杨荫杭因不满北洋政坛黑暗,于1919年辞职回无锡老家定居,1920年移居上海时出任《申报》副总编兼主笔,1923年携全家定居苏州,并以律师为业,1937年苏州沦陷之后,杨荫杭率全家躲避战乱又迁居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来德坊,并先后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和私立大同大学执教。

私立大同大学是由无锡人胡敦复于1912年创办的,胡敦复曾在北京主持了三批“庚子赔款”留美考试,他也是清华学堂第一任教务长,由他聘请杨荫杭执教大同大学,完全是一件顺理成章之事。

杨荫杭的三妹杨荫榆广为国人所熟悉,她曾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并以这样一个留学背景出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因“三.一八惨案”被鲁迅怒怼而留下千古骂名。

杨绛与杨必同胞姊妹的不同人生

杨荫榆

杨绛(1911—2016)出生于北京,曾就读于上海“启明女校”和苏州“振华女校”,前者是一所教会学校,1904年由法国天主教修女马礼创办,而后者的创办者是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的外祖母王谢长达于1906年创办的,当时学校的理化课程都是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而英文课也都是选读外国名著。

1928年,高中毕业的杨绛欲报考清华大学,但当年清华没有在江苏投放招生计划,杨绛只好报考了苏州的东吴大学,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东吴大学因学潮暂时停办,杨绛到清华大学借读时,结识了无锡同乡钱钟书,并于1935年与之结为伉俪,跟随钱钟书去英国和法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陪读。

杨绛与杨必同胞姊妹的不同人生

杨绛与钱钟书在牛津大学合影

1938年秋,杨绛与钱钟书携女儿钱瑗回国,被震旦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聘为外语系教授,但不久钱钟书只身前往昆明西南联大执教,杨绛则带着一岁多的女儿留在孤岛上海,与父母住在在一起。

杨必(1922—1968)出生于上海,是杨荫杭与唐须嫈最小的女儿,深得家人的宠爱,也是家中最能逗趣的人,可谓是家里的“开心果”,杨家父母对其约束甚少,而是让她随心发展。

杨必曾就读于“上海市工部局女中”,这所学校由时任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陈鹤琴于1931年创办,陈鹤琴是与陶行知齐名的教育家,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专攻教育学和心理学。

杨必在高中毕业时,考入父亲杨荫杭、姐姐杨绛、姐夫钱钟书都曾执教的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英文系,在其大学的最后一年,父亲杨荫杭在上海去世。

1945年,杨必从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毕业并被留校担任外国语文学系助教,她在教授英文课时还同时兼任附中的英语教师,著名翻译家傅雷之长子傅聪曾是杨必的学生,傅雷还曾邀请杨必为傅聪专门辅导英文,杨必由此与傅雷结识,正是在傅雷的鼓励之下,杨必开始尝试翻译英国文学作品。

杨绛与杨必同胞姊妹的不同人生

杨必

在姐夫钱钟书的指导下,杨必先后翻译了《剥削世家》、《名利场》等英国文学作品,其流畅且优美的译文深得好评,尤其是萨克雷的《名利场》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曾这样评价:“在二十世纪中国的翻译界,可以传世的名译有三部,分别是朱生豪的《莎士比亚全集》、傅雷的《巴尔扎克选集》和杨必的《名利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杨必曾在国际劳工局做过一段兼职,“国际劳工组”是根据1919年《凡尔赛和约》设置的机构,作为“国际联盟”附属机构,1946年底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其宗旨就是促进就业以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劳资双方合作,落实社会保障措施,保护工人生活和健康。

1951年8月,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被华东教育部撤销,相关系科并入震旦大学文学院、理工学院和法学院,杨必被调整到震旦大学文学院外文系任教,存在了14年的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消失了,其旧址现为上海向明中学。

杨绛与杨必同胞姊妹的不同人生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旧址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时,震旦大学又被撤销,杨必随文学院、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理工学院被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则与其它医学院合并组建了上海第二医学院。

杨必在复旦大学文学院外文系出任副教授,她并没有留学背景,以本科生资历出任副教授,绝对属于破格,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杨必的英语水平相当高超,由于其未婚的缘故,复旦师生私底下称杨必为“玉女教授”。

从1968年5月25日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在全国展开,原本就处在文革混乱中的中国,被进一步推向灾难的境地,杨必在国际劳工局的兼职经历被挖出,造反派强迫其交代在国际劳工局的经历和罪行以及与西方天主教的交往,不堪凌辱的杨必选择了死亡,究竟是主动自杀还是被动自杀,貌似还是一个历史之谜,但其被迫害致死却是无疑的。

1979年,在杨必之死11年之后,复旦大学外文系为杨必副教授召开了追悼会,为她在文革期间所受到的迫害和强加的一切不实之词进行纠正并恢复名誉。

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早在1965年1月就已经翻译完成了第一部,但尚未来得及出版,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直到1978年才正式出版发行。

杨绛与杨必同胞姊妹的不同人生

杨绛

但杨绛的译名早就名声在外了,她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翻译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就已经让她跻身于著名翻译家的行列中了。

杨必所翻译的埃杰窝斯的《剥削世家》,于1953年由平明出版社出版,这是由巴金创办的一家小型出版社,却也是极具特色的出版社,可谓是二十世纪中国私营出版社最后一抹余晖,当年曾合作的作家、翻译家都无不对这家出版社交口称赞。

杨必的翻译的代表作品是《名利场》,195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获得极高的评价,尽管杨必没有出国经历,但她娴熟的英语,来自于她长期与在华修女的朝夕相处和耳濡目染,据说《名利场》的译本和书名,还是姐夫钱钟书帮助选定的。

杨绛与杨必同胞姊妹的不同人生

杨必译著《名利场》

值得一提的还有杨绛、杨必的大姐杨寿康,她曾专攻法国文学并翻译了法国布厄瑞的《死亡的意义》,可见杨家三姊妹外语之厉害,杨寿康后来嫁给了浙江金华才子何德奎。

1927年春,何德奎与杨寿康在苏州订婚,两家人在庙堂巷岳家花园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照片中除了一对当事人之外,还有杨荫杭、唐须嫈夫妇,同框出境的还有杨寿康的三姑杨荫榆,何德奎的堂叔何炳松,以及苏州当地的名流,而前排右边第一人为16岁的少女杨绛。

杨绛与杨必同胞姊妹的不同人生

何炳松(前排左三)、杨荫杭(前排左四)、杨荫榆(后排右四)

何德奎(1896—1983)是北京大学预科毕业,1917年以北洋政府教育部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公费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和哈佛大学,他曾长期担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帮办、副总办,抗战胜利后曾出任上海市副市长。

而杨必之所以能够就读于“上海市工部局女中”,完全是大姐夫何德奎的功劳,正是由于其力争,上海工部局英国总办同意增设华人教育处,聘请教育家陈鹤琴出任处长,为上海市民子女提供了接受普通教育的机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