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法創新離不開字體結構的影響,對於書法創作來說,下筆時,牢記於心的字體形態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寫作意識已經從臨摹的基礎上脫胎換骨,在字體形態的形成和表達過程中,通過創新,自然注入了個人的審美觀念,所創作出的書法作品,很可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從創作過程來講,書法的基本構成元素爲線條,線條作爲點的運動軌跡,在書法藝術中表現爲一種流動的、有方向性和不可重複性的書寫過程,而且創作過程與創作結果同步產生,沒有重複和進行製作的可能。

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爲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贊、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書畫原創首發頭條,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行書筆法中不再如楷書那樣,要求逆入回出,藏頭護尾。而是落筆便順鋒而入,行筆中鋒行走,收筆多是順勢帶出,或牽連下筆,或鉤挑出鋒。不再回鋒作頓。這樣很多筆畫發生了變異。這樣筆畫多爲露鋒。筆勢明顯地流暢起來。也使行書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筆,筆畫不可過於平直,增加了點畫的動感,使之不至僵滯。筆法上的這些變化,就自然使書寫的速度加快了許多。

行書因爲書寫的便捷,將楷書行筆中的一些繁雜的筆法進行簡化,省去了許多逆、回、頓、駐、轉等楷書筆法。可是,放鬆楷法,並非意味着行書書寫的容易,在用筆上的要求反而是更高了。它要在點畫的表現上保持楷書所要達到的或基本遵循的藝術效果,筆畫當重處還得重,當輕處還得輕,不能像硬筆寫出的那樣一般粗細,有彎無折。

行書和楷書章法最大不的同,一般體現在前者“有行無列”,後者則“有行有列”,且行書中字與字之間是由牽絲映帶及體勢變化來達到統一協調。最爲常見的行書布白形式爲左右的行距大於上下的字距,這種書寫形式有利於筆勢的連綿帶動和上下行氣的貫通,給人以活潑生動、自然成趣的感覺。行書中字形的大小、粗細、虛實對比,動靜、欹正、顧盼變化等均能給章法增添意想不到的審美趣味。

胡問遂1918年生,浙江紹興人。師從沈尹默。爲其入室弟子。曾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上海出版學校和上海市青年宮任書法教師。現爲上海中國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上海文史館館員。書學論文曾入選全國第一、二屆書學討論會。爲《辭海》《美術辭典》書法詞條撰稿人之一。

筆法創新離不開字體結構的影響,對於書法創作來說,下筆時,牢記於心的字體形態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寫作意識已經從臨摹的基礎上脫胎換骨,在字體形態的形成和表達過程中,通過創新,自然注入了個人的審美觀念,所創作出的書法作品,很可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如果不以字體結構來約束創作行爲,即便執筆如刀,運筆如風,沒有字體結構的約束,書寫過程則捉襟見肘。

從創作過程來講,書法的基本構成元素爲線條,線條作爲點的運動軌跡,在書法藝術中表現爲一種流動的、有方向性和不可重複性的書寫過程,而且創作過程與創作結果同步產生,沒有重複和進行製作的可能。漢字有特定的書寫規律,對筆順的先後起止都有序列性的規定,即書寫過程在時間上有連貫性,由單字擴展及整篇,注重整體的協調美。筆勢與體勢代表了書法藝術中時間屬性的全部內涵。

相關文章